《21世纪》主编吴伯凡:国产手机为何再度繁荣?

2012-05-28 09:41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5月26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评说:国产手机为何再度繁荣?

  吴伯凡:最新统计表明,国产智能手机已占有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一些智能手机厂商如华为、酷派、联想销售量稳步上升。另外,还有一些新的品牌不断的出现,近一年多,进入手机行业的有像小米这样的横空出世的公司,也有看起来与手机不搭界的那些闯入者。比如说阿里巴巴,百度很快就正式推出手机,最近的消息是奇虎360将推出手机产品。

  国产手机好像已经又进入了新一轮的繁荣,之所以说是新一轮的繁荣,是因为近十年前,曾经出现过一场以家电厂商为主角的手机争霸战,他们用做家电的手法做手机,在中低端市场赢得了短暂的辉煌,一度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

  然而,劣质化的制造、同质化的竞争,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的集体沦陷,在主流厂商大举反攻之前,已不战而退。给高中低端充斥的诺基亚留下了肥沃的市场,近三四年以来,越来越笨的塞班系统让诺基亚不战而败,留给苹果、三星、HTC大量的市场空间。

  但目前的智能手机市场又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是技术性能上的平台期,但是与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性能体验上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后也出现了高原现象,什么叫高原现象?就是说从平原到高原是变化明显的,但进入高原以后就不再有显著的高度变化。这就使得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机在性能和体验上趋于同质化。

  另一方面使智能手机在时尚趣味上进入了迷茫期和倦怠期。iPhone市场份额爆炸式增长,导致其时尚价值的通货膨胀,中低端人群对iPhone的狂热的追捧,让iPhone的高端用户陷入迷惘,于是他们就开始寻找作为身份标志的替代品牌,这就给三星、HTC、诺基亚以及联想华为等厂商一定的市场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并不从事手机业务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难得而且巨大的手机,小米手机的旗开得胜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对这个时机的把握。小米至少在现在看来仍然是成功的,这就引发了跟风的欲望和信心,当然还有一批手机厂商他们原来是做互联网的,现在进入手机行业,比如说阿里巴巴、百度、奇虎360,他们现在不是要在手机行业中分一杯羹,而是在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新大陆上争夺殖民地。

  移动通信对于固定通信的反客为主的故事正在互联网领域里头重演,没有移动就没有未来,已经成为许多互联网公司的共识,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的关系近似于当年的英国与美洲大陆的关系,后者对前者看似依附关系,实则增长潜力巨大,有朝一日会自成一体,后来居上。

  反过来,固定互联网迟早会像当今的英国地位不再,只能依附于曾经是自己殖民地的美国。目前这些互联网公司也是这样的情形,这些公司进入手机业,关心的不是他们能为手机业做什么,而是手机能为他们做什么。所以我个人认为手机是他们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殖民先遣队,在他们看来,如果不做手机,企业失去的不是一个新业务,而是企业的未来。

  智能手机的竞争是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赛,这些互联网企业进入手机,是想一方面通过他们既有的互联网服务优势来锁定客户,同时在软件上大力借助于共享操作系统和第三方开发商,在硬件上与硬件厂商合作,理论上是没有问题。

  谷歌当初进入手机业也就是遵循这样的思路。但是手机毕竟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借来的实力很难在这样的铁人三项赛中胜出。谷歌进入了手机业好长一段时间才意识到,基础硬件和软件的实力是绕不开的竞争项,所以决定以巨资收购摩托罗拉。

  苹果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在铁人三项上的全能,HTC呢,一度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但最近的业绩快速下滑,与它在软硬件上缺乏自主性关系密切。现在我们看到国产手机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已经占到了一个相关可观的地位。但是迟早将会出现一场龙卷风暴,各个厂商目前的竞争状况就像是打保龄球,各自在各自的球道上看似相安无事的成长,但是市场的龙卷风暴也就是公众的选择是无情的,最终剩下的往往是一两家大企业,还有一两家占据某个缝隙市场的企业,再加上大量的可能最终会消失的企业。

  如此看来国产智能手机看似繁荣,但是它隐藏的危机也是相当大的,他们到底有多大的胜算也是值得怀疑的,也许他们不会像十年前争做手机的家电厂商那样输得很惨,但是在手机大跃进后能否活下来、活得好,确实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