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毒校服危害平均潜隐期超过20年
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种类繁多,不同的化学结构导致了其毒性效应方面的差异。在上述六方面危害中,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作用、肝脏损害与急性化学性膀胱炎往往属于急性中毒的范畴,考虑到衣物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还原释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且剂量有限,通常不会对消费者构成急性危害。而皮肤损害和致癌作用,会作为长期的风险而存在。
危害平均潜隐期超过20年
有专家认为,在这些有毒染料中,毒性最强的当属联苯胺。联苯胺及衍生的盐类物质具有强致癌作用,在一定剂量及接触时限条件下可导致膀胱癌等恶性肿瘤。
自然环境中不会自然生成联苯胺,环境中存在的联苯胺均为人为所致。有研究者认为,联苯胺所致膀胱癌是低剂量长期累积暴露的结果。工作中接触联苯胺的职业暴露,罹患膀胱癌患者的平均接触工龄在10年以上,而自开始接触算起,平均潜隐期多在20年以上。潜隐期是指“非传染病”从暴露于病因到发病所经历的时间。考虑到“毒校服”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污染方式,人体接触联苯胺等可分解芳香胺的剂量要明显低于职业暴露,因此推断其致癌风险,一方面患病概率会更低,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其潜隐期会更长。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现在已经有了更加安全的替代产品,将含有可分解芳香胺的染料淘汰早已具备了技术条件。但现实情况是,此次的“毒校服”事件并非是首次在服装中发现可分解芳香胺。近几年,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曾检测全国20家企业送检的1051份样品,发现约6%的样品中含有纺织品禁用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其中2%的送检样品还检出高致癌性物质联苯胺,最严重者超标达190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儿童及婴幼儿服装进行了监督抽查结果也显示,5款童装产品中被检出可分解芳香胺染料。
(郝凤桐)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