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万亿影子银行错配 政府兜底反向激励风险

2013-01-30 09: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溯源

  近30万亿影子银行高悬

  期限结构错配风险积聚

  在如此巨大的规模之下,很难让人不注意到影子银行背后蕴藏的风险。总的来看,尽管对于是否会在短期内出现系统性风险仍然存在争议,但是机构和学者已经普遍注意到了高达30万亿之巨的影子银行隐藏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表示,公募类影子银行存在两种错配:一是期限错配。影子银行多存在负债期限和资产期限错配的问题,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往往通过短期负债类理财产品(多为3个月或6个月)匹配长期资产(地产或基建项目),因此需要不断滚动发行,才能确保不导致融资方的资金链断裂;另外一方面则是发行利率、标的项目收益率错配。在全部的5.9万亿信托资金中,有23%投向了基础设施,2012年新增的2万亿单一信托资金中,有30%都投向了基础设施;工商业信托中也有一大部分是与政府基建项目直接和间接挂钩。这部分基建信托产品的发行利率通常在10%以上,高者达到18%,远远高于基建项目可能达到的平均收益率。

  方正证券也认为,影子银行的主要风险在于信用中介资金错配风险。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兑偿付期限多在半年以内,而资金投向期限多达数年,短借长贷下通过借新还旧进行兑付承诺可能导致风险表内化;另一方面,民间借贷资金约30%来自银行,民间借贷风险也可能传递至表内。上海证券则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是影子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之一,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普遍较短,2012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超过90%的产品期限集中于1年或以下。但另一方面,这些短期资金绝大多数都投向于包括基建及房地产等长期项目中,形成了典型的期限错配。一旦融资主体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是断裂,价格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市场的恐慌,推高短期利率,进一步加重融资主体维护资金链的成本,形成恶性循环。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监管带来的风险。影子银行覆盖了银行、证券、信托等多个领域,在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情况下,没有一个最终的监管机构来对其负责;另一方面则是影子银行本身的风险,金融产品发行速度过快,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2010年不到一万亿,2011年达到了3万亿,目前则已经膨胀到了7万亿,基本以翻番的速度在发展,其中隐藏了期限结构错配的风险,一旦经济出现变化,可能产生系统性的偿还风险,而且个别产品还存在违约风险。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