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上演窃听风云 银行尝试销售同步录音
律师怎么说
银行须防客户资料泄露
也有市民担心银行的录音会泄露个人隐私,“在银行咨询理财产品肯定会说出自己的财务状况,万一录音泄露就可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那么银行录音是否侵犯了消费者隐私呢?
重庆某律师事务所陈律师表示,银行在柜台安装录音设备是合法的,但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按照我国《商业银行法》相关规定,银行有义务为储户保密,所以银行在录音后必须出台严格的录音管控措施,并由专人保管,防止客户个人资料泄露。
陈律师同时认为,录音对消费者维权是很有帮助的,“如果理财产品的购买现场有录音,同时消费者也保留好了产品的宣传单、说明书、认购合同等,一旦出现问题,他们通过法律途径求偿时会有很大机会胜诉。”
陈律师建议银监会可以向保监会学习,对银行理财产品也设立几天的犹豫期,消费者收到产品合同并书面签收后的一段时间,例如10天内可以提出解除产品合同的申请,银行扣除工本费后退还其所缴资金,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纠纷。
必须提个醒
常见误导销售有三点
“凑份子”不可取
针对银行理财销售常见误导这一问题,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误导销售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回避或弱化理财产品风险,二是夸大理财产品收益率,三是推销与消费者需求不符的理财产品。
“当前大部分消费者对理财方式的理解主要是:定存、基金、股票、信托、保险等。而在银行咨询理财产品时,有个别销售人员利用这些理财产品的相似之处‘指鹿为马’蒙蔽消费者,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比如,银行保险产品与银行定存、中长期理财产品要素存在相似之处,银行销售人员容易利用这些产品特征的相似性和消费者的长期投资需求在产品描述上进行误导。尤其是在银行长期理财产品稀缺的时候,不少银行销售人员就会把银行保险当成长期理财产品卖。此外,万能险的最低保证收益、分红型保险的预期分红等都有可能被夸大。”这名人士还指出,基金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也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特征,如货币型基金的风险较低、收益统计口径按年化收益率统计,一些保本类基金和保本型理财产品也有相似之处,很容易被混淆,消费者在购买时需多几个心眼儿。
这名人士提醒市民,目前市面上个别预期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起点金额大,有不少人就“凑钱”来合伙购买,此举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消费者尤其要注意。“监管部门要求设置最低投资额,意图是保证投资者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此类投资品一般不适合普通百姓购买。如果用‘凑份子’的方式由亲友代持,拖挂几个小额投资者,是不受保护的,实际是会承担更大的风险,一旦发生纠纷,在举证方面也不利。”
(吴黎帆)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