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赴美设立电动大巴厂 市场乏力掘金不易
然而,随着成本过高以及驾驶里程受限制,消费者对购买电动汽车心存犹豫,电动车市场逐步出现了降温。美国证交会的文件显示,去年Coda控股公司曾寻求筹资1.5亿美元,但最后只获得了2200万美元。
同时根据WardsAuto的统计,去年美国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大约为58500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量仅占美国新车销售总量的0.3%,而纯电动电池车仅占0.1%。而美国能源部日前发言称,2015年前部署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无法实现。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的新能源计划推进遇阻,未来政府对于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也越发谨慎。而政府态度的转变,使得风投对于该领域的投资也越来越少。
缺少了资金支持,产品市场亦不容乐观,美国的电动车生产企业陆续陷入困境,中国市场则成了这些的“掘金”之地。
不过,比亚迪却反行其道。比亚迪新闻发言人李云飞曾向腾讯财经表示,打开美国市场即使遇到阻碍,但与国内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
李珂介绍,目前比亚迪的海外战略仍将坚持走“公交切入”的模式。即先在城市的公交系统中大力推广公司的电动大巴或电动出租车,积累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后再向私人用于推广电动轿车。
特斯拉的引领与威胁
与比亚迪竞标加州长滩公交公司订单的共有4家电动公交生产企业,Proterra和Ebus便是其中两个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
就在比亚迪最终赢下订单后,Ebus公开对结果表示反对。Ebus的首席执行官Andy Eklov称, 长滩公司最早提出的要求是电动公交车能够在日间行驶期间可以充电,但最后这一要求改成了白天行驶更多的里程,而只能在晚上充电,部分条款向着有利于比亚迪的方向做了更改。而另一家在竞标中失败的厂商Proterra对此结果也不满意。
比亚迪副总裁Michaeal Austin认为,比亚迪能最终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靠得是比亚迪的电池技术。
其实,公交仅是比亚迪打进海外市场的切入点,通过公交树立品牌从而向私人推广电动轿车才是目的。据李珂介绍,目前比亚迪在美国提供电动轿车的租赁,已有220多个私人订单,该部分车辆均从国内生产出口至美国。目前,比亚迪纯电动轿车在国内以出租车形式作推广。
就在比亚迪雄心壮志进入美国市场的同时,他的竞争者却“仰望”着中国市场。包括前来中国寻找接盘者的Fisker汽车公司以及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汽车,前者引来东风和吉利等车商参与竞购,后者则在中国股市掀起了“特斯拉风潮”,并准备年内在中国开设专门店。
特斯拉汽车最近发布第一季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120万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为900万美元。这也是特斯拉汽车10年历史中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特斯拉在这一财季的业绩超过了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旗下Model S车型在当季的销量接近5000辆。财报公布后,公司股价随后暴涨。
特斯拉抢眼表现引发了众多中国投资者及研究机构的关注,A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板块个股均为之沸腾,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众多企业股价上涨。但目前为止,并未有任何一家中国上市公司直接进入特斯拉的供应链,直接受益于特斯拉的发展。
尽管比亚迪受益于该次“特斯拉风潮”中,但亦避免不了与特斯拉的同台竞争。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0年起,比亚迪旗下型号为e6的纯电动轿车就在美国各大汽车展上频频亮相,续航里程300公里,单价预计在4万美元左右,而至今仍未在美国销售。
据了解,特斯拉最高时速208公里,单次充电续航里程高达480公里,流线型的车身,有着类似iPad的触摸控制平台。尽管它的税前价格接近70000美元,仍无损它在美国的受热捧程度。特斯拉汽车表示,全球市场对Model S 电动车的年度需求可能会超过30000辆。
此外,特斯拉汽车近期推出了一项融资计划。公司CEO艾伦 穆斯克表示,在融资协议推出前,也许只有近100万人能够买得起,但在融资协议推出后,这款车可以让1000万名美国民众承担的起。
但显然,比亚迪举步维艰的美国电动车计划,与领先者制造的“特斯拉风潮”尚有很远的差距。(卢肖红 纪振宇)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