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三招应对IPO冰冻期:人员裁旧换新项目组自负成本

2013-03-14 11:22    来源:证券时报网

  首次公开发行(IPO)放缓,业务收入锐减迫使诸多投行思变。证券时报记者调查获悉,多家投行最近采取裁旧换新、签字领薪、成本自负三招进行全面控制成本,只为在困难时期节约弹药,等待市场回暖。

  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证监会网站显示,截至3月7日,目前排队等待IPO上市企业合计达859家,其中国信证券在审项目66家,广发证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均达50家。此外、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华林证券和中金公司分别为37家、34家、33家和23家。

  IPO审核放缓导致不少投行2012年收入同比大幅下滑。其中,超过8家的投行收入同比下滑幅度逾50%。与此同时,投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证监会网站显示,目前有13家投行保荐代表人数量已超过60个,有7家投行的保代人数甚至超过80人,其中国信保代数量超过156人,中信证券116人。尽管一些券商降低了保代津贴,取消准保代补贴,但投行成本中保代人力成本占比仍然最高。

  深圳一家大型券商副总裁表示,多家收入超过3亿元的投行中,人力成本接近或超过一半,甚至部分投行的人力成本即超2亿元。“投行利润率并不高。一些投行虽然营业收入不错,但业绩激励支出占比较高导致赚钱不多,有的投行甚至连续亏损几年。”

  IPO审核放缓让投行成本与利润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一边收入大幅减少,另一边成本未显著降低,这让很多投行部门经营压力陡然增大。”一位平安证券前投行高管表示,此前不赚钱甚至亏损的投行,如今亏损额在不断增加,而来自经营层和股东的压力使得这些投行必须做出改变。

  第一招:

  业务人员裁旧换新

  据了解,此前不少主要依靠IPO业务收入的投行已调整业务重点。深圳一家大型投行团队便将业务重点转向再融资和并购业务。该团队负责人称,去年该团队依靠再融资业务获得超过1亿元的收入,收支基本持平,“如果下半年IPO才全面恢复,那意味着上半年再融资和并购业务必须有上亿元的收入才好向股东交代。”

  目前并购业务收入相对不高,于是大部分投行将目光投向再融资业务。一些过去擅长IPO业务的投行熟手,在做再融资业务时却有些不适应。上海一家大型券商副总裁告诉记者,尽管再融资业务和IPO业务差别不大,但一些投行人士在转换业务品种时表现出的僵化状态让他感到无奈,“在新业务和新流程上,他们往往停留在过去的惯性思维中,要让他们扭转过来还有些困难。”

  而投行招聘来的新人或者熟悉再融资的业务人员则很快上手。由此,深圳某投行团队计划“裁旧换新”,即裁掉一些IPO业务人员,重新对外招聘新人或此前曾做过再融资及并购业务的人员。“如同学习画画一样,一个已有学习经历的学生要转投其他技法的老师,要上手可能会比一名新手更困难。”上述副总裁称。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