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瘦身影响对华投资 长期盈利模式仍未清晰

2013-05-10 10:20    来源:腾讯财经

  汇丰控股的股东们可能已经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随着汇丰控股的业务线缩水,自己的荷包却在不断充实。

  5月7日,汇丰控股公布2013年第一季度业绩,集团税前利润83.34亿美元,同比增长95%,超出市场预期。且在2012年,汇丰控股年的股东回报率达到39%,成为英国富时100指数成分股中,派息最高的企业之一。

  但从业务层面,汇丰控股却在不断失去领地。除了在去年12月以727亿港元出售所持中国平安的股权,还在今年3月将在华运营三年多的合资寿险公司汇丰人寿的个险销售部门关闭。与此同时,汇丰控股最近在新加坡、印度、澳门等地也出售了一些业务。

  汇丰控股为何如此大幅度地收缩中国及亚洲业务?此前汇丰控股一直对外声称,公司战略上的核心亚洲市场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内地、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而且,对中国平安这样的项目来说,在未来已并非有钱就可以买到。为何汇丰控股在长期持有之后突然卖出?汇丰控股此刻的中国及亚洲策略,将会使其丢掉未来重要市场?或者,汇丰控股预知某些市场风险,在提前进行新的投资布局?

  汇丰控股异于其他金融巨头的做法,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中国经济前景的预判也被广泛关注。

  汇丰控股最近对腾讯财经回应说:“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汇丰将在这个策略性市场继续投入,进一步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发展。”

  更清晰的解释或许只能由已就任汇丰控股行政总裁两年多的欧智华(Stuart Gulliver)来回答。从汇丰控股的全球战略来看,亚洲的这些收缩战略中的一部分来自于他的“企业瘦身”计划。

  2011年5月,欧智华在履新仅5个月的时候,抛出了“节流计划”,从此拉开了汇丰控股在全球范围内剥离非核心资产的序幕。截至目前,汇丰控股披露的出售项目已经超过50个,非核心资产的出售,直接为汇丰节省了大量成本、减少了风险加权资产,这对汇丰控股业绩的拉动立竿见影。

  不过出售的金融资产中,包含多个中国地区的项目,汇丰需要良好的财务报表和稳定的投资回报重新树立行业威信,但汇丰控股经历构架调整后,是否真正具备了长期“造血”能力,尚存疑问。

  同时,伴随业务收缩出现的裁员,对汇丰形象的影响有着升级的苗头,这可能是汇丰控股未来继续“瘦身”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瘦身计划出炉

  汇丰控股的瘦身计划始于2011年5月11日,当时欧智华公开表示,汇丰控股的新策略是要成为先进的国际银行。为达到此目的,汇丰抛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节流计划”,按照计划,汇丰会选择增长较快的市场和业务进行投资,收缩其他市场的业务规模。为了做业务选择,欧智华提出了五个衡量标准,即为未来的经济潜力、与全球联系是否相关、股本回报、成本效益比率、存贷比。这五个衡量标准后来在汇丰内部被称为“业务过滤器”,凡是不符合过滤器标准的业务都会被出售。

  欧智华称,在全球各个相互联系的市场中,将集中拓展工商业务和批发银行业务,同时也会在18个最适当的经济地区,专注发展财富管理业务,而零售银行业务,只会在有利可图的经营规模的市场开展。

  2010年9月,汇丰控股宣布,2011年1月1日起,欧智华接替纪勤成为汇丰控股的行政总裁。现年54岁的欧智华,1980年加入汇丰控股,就任总裁前的职务是汇丰控股的执行董事兼欧洲、中东、环球业务主席。他曾建立及管理横跨68个国家和地区的环球业务,曾在亚洲工作逾年,深谙亚洲事务。

  汇丰的计划是节省25-35亿美元的成本,使成本效益比率达到28-52%。欧智华强调:“节流计划的目标不是收缩规模,而是创造空间。”

  但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印象最深的仍还是收缩,而不是创造。在计划抛出两个多月后,汇丰将美国纽约州北部的零售业务分行网络出售,作价约10亿美元。此后项目削减一发不可收拾,出售美国卡业务、零售业务也被迅速提上日程。

  一年以后,汇丰通报了瘦身成果。截至2012年5月17日,汇丰控股共出售了28项非核心资产,15000名全职员工被安排调职,年化节省成本20亿美元。汇丰预期2013年底,节省25-35亿美元成本的目标可达成。同时汇丰控股再次确认节流计划的各项财务目标:普通股本回报率12-15%,成本效益比率48-52%,普通股本第一级比率9.5%-10.5%。

  与此同时,汇丰仍在重组美国业务,丝毫没有停下缩减规模的脚步。

责编:赵惠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