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规模激进主义收官 奇瑞慢逻辑艰难切换

2012-10-29 08:42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尹总,你得让我讲话。”

  “奇瑞的车子不好卖,我这压了近千台车,连存车的地方都快没了。”

  “产品太多,价格又没太大差异,消费者到店里面不知道选哪个,最后干脆不买了。”

  三个月前的7月27日,一位经销商在奇瑞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营销恳谈会上,紧握话筒大倒苦水。尽管他已被多次提醒发言超时。

  令人意外的是,奇瑞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说:“过去这五年,我们路子走反了,走错了,必须改!”他甚至自责,是他造成了奇瑞的损失。

  这鲜为人知的一幕出现是因为奇瑞销售公司的换帅。早在6月份,奇瑞就宣布了一系列有关营销方面的高层人事变动。原旗云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郑兆瑞接任奇瑞汽车销售总公司总经理,今年刚加盟奇瑞负责品牌规划和产品策略的总经理助理黄华琼兼任销售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核心原因还是其让人担忧的业绩。2012年上半年,奇瑞累计总销量同比下降11.42%。扣除海外市场增长,国内销量上半年同比下降超过两成。

  麻烦还在于,由于创始时间不久,自主品牌并无鲜明的品牌个性特征,所以,某一个品牌的粗糙和滥造很容易被愤怒的消费者赋予全体自主品牌负面的信号。这种放大的信号,即便对老老实实造车的本土品牌同样是巨大的打击。

  首当其冲的便是奇瑞。2007年奇瑞总销量为38万辆,虽然没有完成当年销售目标,但仍然实现了24.8%的同比增长。需要注意的是,这主要得益于奇瑞在海外市场一倍多的井喷态势。扣除其海外市场销量,奇瑞国内销量同比增长仅为2.9%,而2006年奇瑞国内销售同比增长还近五成。也就是说,彼时的奇瑞已开始显现疲态。

  事实上,奇瑞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危险性。奇瑞副总经理金弋波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07年8月,奇瑞第100万辆车下线,领导层就已意识到不能再单纯地追求规模,要开始追求品质和利润。”

  但效果并不明显。此后的2008年,虽然媒体上充斥着“奇瑞当年以总销量35.6万辆蝉联自主品牌企业销量第一”的新闻,但一个无法被掩盖的事实是,奇瑞当年国内销量仅为22.1万辆,同比下滑15.3%。之所以能够保住第一的位置,还是依赖其海外市场的增长。

  造成这种情况也不完全是奇瑞内部的原因。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长放缓,比2007年增幅回落15.14个百分点,中国45家乘用车企业中四分之一企业未达到年度计划的50%。国内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则出现下滑,仅占到整个汽车市场的四分之一。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