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零售帝国过冬
大卖场曾创销售奇迹
与沃尔玛等竞争对手相比,家乐福在中国市场最先实现盈利,在2005年前,也是唯一实现盈利的外资零售企业。
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于1995年打入北京市场,1996年进入上海和深圳,隔年进入天津市场。之后,试水成功的家乐福开始了在中国其他城市的野蛮生长。短短几年间的扩张和发展,家乐福已在中国市场创造出了销售奇迹。
据一位90年代末在家乐福工作过的员工回忆,当时分店达到一定级别的负责人月薪上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眼红的收入。“很多课长、处长走路都呼呼带风。”他说。
“家乐福进入中国后,迎合了中国人情社会传统,实行了“人治”,即“店长负责制”。这种采购权和定价权由各分店负责人全权决策、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在一开始发挥了其灵活优势。但过于分散的门店管理逐渐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2006年8月,家乐福8名CCU(城市采购中心)人员因采购受贿被捕;次年6月,北京CCU再遭调查,数名员工被拘留。
家乐福首创了大卖场模式:一站式服务、交易便捷、免费停车、价格低廉、甚至能与大量货品面对面。这对于当时习惯了隔着柜台买东西的中国消费者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
家乐福的出现大大冲击了本土零售业。据一位业内人士回忆,在家乐福刚刚打进北京市场的一两年间,许多人宁愿转车多次到家乐福,也不愿在家附近的商店买相同的东西。
独特的商业业态成为本土零售商争相效法的范本。大场地、分类摆放货架、购物车等经营形式逐渐被本地零售商模仿。有本地零售商透露,当年为了偷师家乐福,曾经连续在家乐福卖场蹲点。
除了新鲜的商业业态和创新的管理模式,有分析人士认为,善于钻营、深谙“制度营销”也是家乐福在中国初期成功的重要因素。
广受追捧的家乐福很快成为地方政府争相引进的优势项目,许多地方为家乐福开出“超国民待遇”。
“一些地方政府注重政绩、希望通过引入外资为自己捞取资本,往往会把城市中的黄金路段给这些企业,并给予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在中国,家乐福依靠迎合地方政府屡战屡胜,这也是靠制度营销取胜的根本。” 国内商业零售专家王蓁曾如此评价当时的家乐福。
业内认为,对彼时的家乐福来说,中国本土零售市场的落后,和中国市场法制的不完善,成全了家乐福的暴发。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