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处于合理区间

2012-11-13 09:59    来源:金融时报

  央行日前发布了10月份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表示,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呈现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社会融资规模数量还是较大,达到1.2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38亿元。虽然此规模较9月份的1.65万亿元有所下降,但是其绝对规模并不小,这意味着当前经济生产、投融资活动还比较活跃。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3.0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2万亿元。“应该说,这样的规模和投入并不算少。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意味着经济有了继续回暖的基础。”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能从更全面的角度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从而有利于从供给方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从与以往数据相比较看,10月份增长规模比较合理,应该能够支撑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同时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之间找到平衡点。

  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呈现的第二大特征是,当月社会融资规模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052亿元,与社会融资规模之比约为39.2%。专家表示,从9月和10月两个月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之比来看,人民币贷款占比一直在40%以下,这显示当前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格局正发生改变,直接融资的贡献度逐渐提升。

  “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一直是政府鼓励的方向。”来自华安证券的分析人士表示。事实上,过去10来年,中国的融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00年以前,我国社会融资以贷款为主,间接融资比重超过90%。随着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社会融资呈现出多渠道发展态势。据统计,2011年,我国全社会融资规模达12.83万亿元,其中贷款占比为58.2%,较2002年下降了33.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这一比例还有继续下降的态势。同时,人民币贷款之外的其他方式融资数量和占比明显上升。

  近年来直接融资占比上升是我国社会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的结果。2005年以前,我国债券市场主要是企业债和公司债,发展总体缓慢。2005年,《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的发布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正式启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与壮大,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规模远远超过企业债和公司债,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同时,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

  此外,直接融资占比上升是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结果。随着企业生产形态的发展与变化,产业投资基金、保单融资、过桥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开始出现。同时,经济转型要求更多的直接融资参与其中。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是因为新兴产业往往孕育于中小企业当中。而新兴中小企业往往是轻资产,波动大,与银行信贷重抵押、求稳定的要求不匹配,相应地,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融资方式则更为灵活适用。

  不久前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金融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金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显著提高。很显然,提高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既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管理层一直倡导的方向。

  “未来直接融资的比例可能还会继续加大。”上述工行人士预计,今年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健、总体适度放松的大环境下,预计今年全年社会融资总规模将扩大到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从结构上看,直接融资的比例还会更高,其中企业债券融资会有更大幅度增加,这一特点在10月份数据中也很明显——10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达2992亿元,同比多1353亿元。

责编:卢一宁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