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借道银行潜入 多款融资产品叫停

2013-05-15 10:15    来源:一财网

  在这个贸易数据“迎春”的时节,银行“躺着中枪”了。

  4月份以来,中国出口数据尤其是内地对香港出口“坐火箭”引发监管层关注。海外热钱借道虚假贸易压境不但关乎内地金融安全,更是对货币政策的决策造成了干扰。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企业为了“搬运”更多热钱入境套利,不但做大出口数据,也可能通过伪造进口数据获取更多外汇贷款。在这条伪造贸易—引入热钱—退汇套利的链条上,银行亦成为被钻空子的一环。因为,各类贸易融资类银行产品客观上为造假企业提供了骗取外汇贷款的机会。

  多家银行国际业务部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这些可能为热钱流入所利用的产品已经被监管部门叫停。这正是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管局”)近日出台的“20号文”的政策精神之一。

  操作手法

  “20号文”是指外管局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于5月初。该文件被视为从外汇收支角度加强监管、阻击热钱的最新政策信号。

  上周公布的海关数据显示,4月进出口数据均明显高于市场预期,前4个月,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增长66%。

  而在3月份,内地对香港出口则增长了92.9%,创造了从1995年3月以来的最高增速。昨天,海关广东分署发布的数据显示,前4个月广东外贸同比增幅达到35.6%,其中深圳的贡献率超过90%。

  本报跟踪报道发现,从高层到地方海关和外贸系统已经开始并部署严查广深等地“登峰造极”的对港贸易数据。数据亮丽的背后,是一些企业的贸易造假。结合人民币自4月下旬的连续狂飙,有关热钱借道经常项登陆的猜测成为市场主论调。

  “20号文”要求,加强对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分类管理,加大对存在异常或可疑情况企业的核查力度,并调整转口贸易项下外汇收支相关政策。

  所谓转口贸易,是指进出口货物的买卖不是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地转手进行的贸易。香港正是内地企业货物出口的中转地之一。本报上周在《80次“出口”如何套取海量热钱》一文中报道称,一些企业通过“香港一日游”等贸易形式伪造出口由此骗取境外低成本贷款入境套取汇率和利率的差价,即为热钱来源之一。

  本报进一步调查发现,还有一些企业通过伪造进口单据,利用银行贸易融资类产品骗取外汇贷款。

  据某股份制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人士称,过去几年,在推动中资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不少商业银行都推出了针对企业进出口结算和贸易融资的创新产品。

  “这类产品通过贸易融资和外汇交易相关业务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可以帮助进出口商在完成交易的同时获取一些收益,以此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而与此同时,银行也可以增加多笔业务收入。”他表示。

  这样的贸易金融服务类似于信用证融资额度,即银行对一些信用较好的进口企业核定授信额度,后者只需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能享受到融资服务。

  以一款针对进口贸易企业的产品为例,其说明显示,当进口商有付汇需求时,银行凭其提交的保证金或人民币定期存款存单作为质押,为其办理进口融资并对外支付。如果这项业务为不良企业钻空子,就可以利用固定的保证金,反复伪造进口交易,从而放大其获取外汇贷款的杠杆。

  例如,A企业有一笔100万美元的信用证需要对外付款,其第一步需要伪造一单进口交易,从而申请银行的融资服务;第二步,需要现金质押,即按照当日的即期汇价,将应该用于购汇的人民币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放银行1年;第三步,以这笔存款作为质押从银行获得100万美元的款项用于进口支付;第四步,同时在该银行办理一笔1年期的远期售汇业务,即提前锁定1年后偿还这笔美元融资本息的汇率,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一年过后,银行释放A企业此前质押的人民币定期存款用以远期售汇业务的交割,并用交割后的美元款项偿还进口融资本息。

  如此一来,企业可以通过转换付汇时点找到套汇的点差,降低融资成本。但如果为不法企业所利用,这样的融资工具亦成为套利工具,且可以通过多次伪造进口提高融资额度。

责编:赵惠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