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加码升级 多农信社要求从代持机构拿回债券

2013-04-19 09:02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监管加码升级 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启动

  警惕机构借机做空银行股

  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监管风暴来袭,昨天很多农信社打电话要求从代持机构拿回债券,且到期不会续期。“现在大家都对代持行为讳莫如深,谁也不知道债券代持的规模到底多大。如果监管机构禁止代持行为,这种表外资产表内化的去杠杆行为,很可能会导致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增加,进一步拖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近期监管层的一系列举措表明,金融监管风暴正在升级。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央行等部门正对债券市场进行现场风险排查,银行、券商、基金等行业均有公司接受排查,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将成为清查风暴重点。而在代持、养券等灰色操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丙类账户,已然成为此次监管排查的暴风眼。

  今年以来,监管层已在理财产品、债券固定收益交易、银行同业等领域开展了规范或风险排查活动。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检查并非孤立,也并非是个别的,而是系统性的排查,是监管层对金融业的风险合规全盘的行动。这些举措无疑将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果监管机构未来对债券交易进行规范,应该不会暂停正常的代持交易行为,但可能会要求双方机构签署正式的合同,明确这种代持-回购的完整交易,防止利益输送等潜在风险。

  但银行业人士指出,金融机构的同业操作往往颇为神秘,本是正常的风险排查被一些机构有意渲染,它们扩大监管影响不排除别有用心。有证据显示,个别境外机构意图做空银行股。

  谁将是下一个约谈对象

  某基金前债券基金经理邹昱接受公安部门调查,掀开债市灰幕一角。

  “代持在固定收益市场上普遍存在。”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并无法律对债券代持进行明确定义或作出禁止性规定。代持可能会带来投资交易风险,但其中是否涉及利益输送很难界定。”

  业内人士介绍,代持的目的主要有:一种情况是商业银行在季末考核时,为满足风险考核达标的要求,找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私募机构、投资公司代持债券,代持方通常是中小机构。“有些债券品种在季末等监管时点可能是亏损的,所以银行通过让机构代持的方式转出去,来美化业绩。”

  另一种情况是,金融机构往往对债券交易账户进行限额管理,超出部分银行只能通过代持的方式从交易账户隐身。由于代持债券不会体现在甲方的资产负债表内,因此机构也可以通过找乙方代持提高杠杆率。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金融机构通过代持、转回的操作才能放大杠杆,取得最大化的收益。

  据悉,目前很多机构都在进行债券代持的操作,而监管机构也并未明确禁止这种交易行为,只能说明代持交易仍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

  “很多代持交易机构之间并未签署正式的回购合同,更多是机构之间私下的交易,而邹昱、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董事杨辉以及齐鲁银行相关责任人接受问询,可能就和这种私下交易以及存在的利益输送有关系。”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现在基金、券商、银行整个债券的链条都在进行风险排查,不排除在上述人士之外还有相关责任人被监管机构约谈和调查。大家也不清楚监管风暴是否会继续升级。

  而一位内部人士表示,由于本身代持交易较为普遍,但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的交易并不清楚。不过,昨天市场上大量代持券集中抛出,说明很多交易机构已经噤若寒蝉。“现在谁也不知道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约谈的对象。”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监管机构未来对债券交易进行规范,应该不会暂停正常的代持交易行为,但可能会要求双方机构签署正式的合同,明确这种代持-回购的完整交易,防止利益输送等潜在风险。

  丙类账户或成清查重点

  在代持、养券等灰色操作中,丙类账户扮演了重要的乙方角色,已然成为此次监管排查的暴风眼。

  “这几天债券圈人人自危。丙类账户很可能将成监管部门清查重点,中小金融机构去杠杆的过程开始了,债券市场短期受冲击不可避免。”一位债券圈内资深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通过丙类账户进行各种灰色交易很普遍,与其交易的银行、基金、券商、财务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等市场参与者或多或少都会有,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问题比较多,监管部门有可能通过中国债券登记结算公司入手,清查丙类账户的异常交易。”

责编:赵惠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