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漯河讯(记者 孙耀富 通讯员 鲁锁印 王孜菡)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捍卫国家独立、争取民族解放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场殊死决战。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漯河抗战如火如荼,舞阳、郾城、临颍等地纷纷成立党组织和抗日武装。漯河人民坚持八年抗战,并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漯河人用自己的抗战行动,演绎出了特殊年代敌后抗战的壮丽史诗,为全国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1945年抗战胜利后,漯河作为全国15个接受日本投降的地点之一,更加扬名全国。受降路、受降亭等一批重点文物,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本网与漯河市政协、漯河地方史志办等单位联合,推出漯河抗战系列报道,以便使更多的人铭记这段不平凡的历史,缅怀为国捐躯的抗战英雄和革命先烈。卢沟桥事变前后,救亡浪潮席卷全省城乡,漯河各地党组织和回乡青年学生也积极开展各种救亡动员活动。
励行中学与民先组织的建立
漯河私立励行中学由早期的民主人士高靖侯创办。共产党员张光远、王颂咸、刘莫京和民先队员闵毓华、马志廉等先后来校任教。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民先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先进学生组成的抗日救国组织。该组织创办于1936年2月,总部设在北平。同年11月,征得北平“民先”总部同意,闵毓华和马志廉介绍该校读书会的积极分子谭星海、陆秀芳、张国均、陆广志、杨文哲、白书章、李持英、吕鹤亭等8人加入“民先”,组成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郾城厉行中学小队,隶属北平“民先”总部第19分队。西安事变发生后,厉行中学的广大师生欢欣鼓舞,拍手称快,都主张杀了蒋介石。然而,国民党郾城县党部却强迫各中学组织请愿队伍去西安请愿,要求释放蒋介石,同时还煽动学生写文章声讨张学良、杨虎城。 “民先”队员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全校师生一致拒绝参加请愿,更无一人写声讨文章。厉行中学师生的正义之举,引起了县党部戒惧,就指使警察抓捕闵毓华、马志廉、袁效之、贺仲莲等4位教员。翌年春,国民党新5师政训处抓捕了学生中先进分子谭星海,逼其供出学校中的党、团组织,均遭拒绝。学校因此受到株连,被迫放假。民先队员各自返回家乡,仍坚持开展不同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有的还发展了队员。后来,有一批民先队员去了北平,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有一批去山西参加了八路军,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最前线;还有一批厉行中学的教员、学生去了革命圣地延安。
临颍县抗敌后援会
1937年7月下旬,中共党员、临颍县简易师范教师楚光甫和漯河《警钟日报》驻临颍记者姚建宇,针对国民党临颍县政府成立的“临颍抗敌救国会”徒有虚名,联络部分返乡学生,于同年10月成立了临颍县抗敌后援会,有楚光甫具体负责。抗敌后援会设在县城东城隍庙(今县剧团),县立乡村师范进步青年学生郑林昌等三、四十人纷纷参加。抗敌后援会建立后,积极宣讲党的抗日政策,动员青年、发动群众,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同时,楚光甫和进步教师李计卿、谷林歌创办《抗敌日报》,经常转载《新华日报》、《大公报》《河南民报》、《警钟日报》的抗日文章。抗敌后援会制定 《临颍县抗日救国宣传大纲》,建立抗日救亡宣传队,在城镇乡村散传单、贴标语、出墙报、画漫画,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巾帼英雄》等抗日救国剧目, 向城乡群众宣传抗日,揭露控诉日军侵华罪行,唤起民众同仇敌忾、抵御外侮。还利用“九·一八、一·二八”等国耻纪念日,开展募捐活动,把募集来的钱物集中起来寄往抗日前线,支援鼓励抗日前线将士。
舞阳县青年救国会建立
1937年10月,“舞阳县留外学生假期救国宣传会”为了更有效的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中共党员陈坤台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建立了舞阳县青年救国会。青救会直接受中共舞阳县委领导。青救会成立话剧团,演出抗日剧目,唱抗日歌曲,启发群众,奋起抗日。创办了《救国》三日刊。各区、乡、学校都先后建立分会和支会,会员达5000多人。在全县抗日救亡运动中,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郾城县成立抗日宣传队、抗日救国协会、战时后援会
1937年11月,河南大学郾城籍学生、中共党员李国华、张慧茹受上级领导委派回乡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他们以“旅汴同学同乡会”的名义,召集在开封各学校求学的郾城籍学生返回家乡,与国民党郾城县当局结合,以抗敌后援会的名义,组建了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郾城县抗日巡回宣传队,李国华任队长。宣传队经常在人们聚集的地方举办演讲会,鼓励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翌年2月,以漯河为中心,郾、漯回民成立抗日救国协会,袁志远任会长,所辖清真寺均成立了分会。协会组织了抗日宣传队,深入到回民聚居区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与此同时,郾城冠英小学进步师生组建起一个50多人参加的战时服务团,中共党员、教师张鸿杨任团长。服务团利用假日和课余时间到农村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并组织募捐。
河南战教团在舞阳
1937年12月,一支由中共河南省委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河南大学抗敌训练班农村服务团(简称服务团)在开封成立。该团由河南大学教授嵇文甫、范文澜分别担任正副团长,成员大多来自河南大学及北仓女子中学、省立女子中学、开封女子师范、开封高中的青年学生和中共党员、民先队员等,主要任务是吸收进步青年参加救亡工作,培养抗日骨干力量。1938年1月30日(农历1937年的腊月二十九日),范文澜带领服务团一行90余人到达舞阳县胡岗村,首次在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发动工作。适逢春节,他们立刻组织漫画组连夜画漫画、写标语,进行宣传鼓动;队员们三三两两地深入到户,找老人、妇女们拉家常,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接着又在几个村上办起了识字班,自编了老少易懂的《抗日三字经》“三一年,九一八,日本鬼,侵中华,占东北,大烧杀,抢财宝,把人抓……”和适合老太太们诵读的《抗日经》“嗨嗨弥,嗨嗨僧,东洋岛国起祸星,先占中国东三省,接着又占北平城”,还教唱抗日救国歌曲,演出话剧、戏剧或演讲。胡岗地区很快建立起了青年救国分会,服务团帮助分会举办了3期抗敌训练培训班,培训了300多人。
春节过后,范文澜带领一部分服务团队员进驻舞阳县城,与舞阳青救会的会员们共同进行救亡宣传活动。一时间,县城的大街小巷贴满了抗日标语和宣传画,队员们走上街头演唱歌曲和演出剧目,加上青救会的话剧团、歌咏队的配合,天天活动不断,整个县城全被高涨的抗战热情所笼罩,从而引起了驻舞阳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第52军军长关麟征的不安,暗示当地政府把服务团赶出舞阳。县公安局长马先周找到范文澜说:县长奉关军长面谕,限贵团明天离开舞阳。对于这一无理要求,范文澜表示出极大的愤慨,他坚定地对队员们说:“我们应该有在中华民国土地上做救亡工作的自由。舞阳难道不是中国的土地吗?我决计不走,我决计到舞阳县的监狱里找中国的土地去!”队员们听后,都要求说:“我们一起去!”次日晨,范文澜便去“请教”关麟征,问一问因何让服务团离开。关麟征自知理屈,便矢口否认,说是“县长传话有误”。他感到范文澜不好对付,看来直接赶服务团走,不仅赶不走,说不准还会惹起民怨,便又换了一招。关麟征让部下在服务团驻地附近摆了几桌酒席,扬言要慰劳服务团。当宴会开始,他在祝酒时却说:“今天,敝军和各界同仁,为即将离开敝地的宣传团备了几杯薄酒送行,一点小意思,使大家在范先生领导下,为早日复兴吾中华而干杯!”范文澜听后,已知关麟征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没有当面揭露,而是与对方痛饮起来,当到了都感到已醉时,范文澜站起身来,借着酒劲开始发泄胸中的怒火,他说道:“同胞们!我们在这里似乎听不到枪声和炮声,可是大家可曾想到,就在这个时候,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正在遭受着一场怎样的劫难?!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野蛮地践踏着我们的国土;大好河山烽烟四起,同胞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有多少父老在血泊中呻吟!有多少兄弟姐妹在遭受着敌人的蹂躏!我们的民族在流血啊!大家还是团结起来,拯救我们的民族吧!”说完,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接着把手中杯子“啪”地一声摔在了地上,失声痛哭起来,在座的人大多都流下了眼泪。当一位参谋听说,县长要赶服务团走时,一怒之下拔出手枪要去县政府枪毙县长,被众人拉住后,鸣了数枪才算罢休。
4月初,根据河南省委的指示,服务团更名为河南战时教育工作促进团,离开舞阳奔赴信阳。
河南省青年救国协会在舞阳成立
1938年6月5-11日,河南省青年救亡协会成立大会在舞阳召开。中共河南省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谢邦治、副书记吴祖怡,中国青年救亡协会组织部长赵梅生参加了大会。参加大会的各团体代表有河南豫西民先队长丁千,武汉青救会代表刘玉柱,以及代表南召青救会的袁宝华、邓县的姚雪垠、南阳的陈少景、方城的李伯、密县的刘清源等约30人。全省除沦陷区外,各县的救亡团体大都派出了代表。舞阳县青救会代表在大会上介绍了全县开展救亡运动的经验,洛阳、南阳、镇平等9个县的代表也在大会上发言。大会选举了领导成员,主任吴祖怡,丁千任组织部长,陈少景任宣传部长。大会发表了《河南省青年救亡协会成立宣言》,号召“中原千万优秀的青年儿女,必须携起手来,武装保卫大河南,使河南变成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和日本法西斯强盗的坟墓,埋葬他们的尸骨与妄想。”河南省青年救亡协会成立大会的召开,把河南青年的抗日救亡活动推向了新的阶段,成为全省青年运动前进的又一个新起点。(有关重要文史资料由漯河市政协提供)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