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李军良:生态养殖脱贫路 雄鸡齐鸣共致富

2017-03-15 16:05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于书洋 周大林)  李军良,男,现年36岁,西峡县太平镇下河村群众。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他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带领乡亲们发展林下柴鸡养殖,走出了一条山区群众发家致富的好路子。

  创业一路坎坷

  2002年12月28日的上午,李军良从部队退伍,跋山涉水,回到了离别3年、生他养他的家乡--伏牛山老界岭腹地的西峡县太平镇下河村。当走到村头的那一瞬间,李军良的心既充满了激动与感慨,又充满了踌躇与迷茫。他望着四面的高山,看着离别家乡时自己的三间小土房,迎着众多朴实的乡亲,听着母亲"良娃,良娃,你可回来啦……"一声声切切的呼唤,他不禁落下了眼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泥泞不堪的山间道路,贫穷守旧的父老乡亲……一幕幕涌现在他的眼前。"难道我也要像贫穷的乡亲们一样在这里生活一辈子?我不!决不!"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奋力拼搏走出大山,摆脱贫穷!

  于是,回到家的第二天,他便联系一位战友合伙购买了一辆货车,利用自己在部队上学到的驾驶技术跑起了运输。经过一年的打拼,终于小有积余。但天有不测风云,一次意外车祸让他血本无归,一点点积余也荡然无存,并欠下了近十万元的外债,老父亲气的病倒在床。李军良陷入了沉思……

  成功充满喜悦

  失败让李军良消沉,他又一次回到了大山,回到了自己三件小土房的家里。在老父亲的埋怨与督促中,为了生计、为了吃饭,他背起了背篓,扛起了撅头,上山挖药材;他钻进了矿洞,拿起了钻机,打工采矿石……

  "收柴鸡、柴鸡蛋了……"一天中午,当疲惫不堪的李军良刚从山上回来,听到了小商贩的叫买声,"老乡,家里柴鸡、柴鸡蛋没有?""有!有!有!"老母亲连声应道,便张罗着将家中的老公鸡以及柴鸡蛋过秤卖钱。"老乡,收的柴鸡、柴鸡蛋卖到哪里了?"李军良试探着问。"卖到宾馆、卖到县里,山里柴鸡、柴鸡蛋无污染、味道好,城里人可喜欢吃了。"李军良脑子一转,既然柴鸡、鸡蛋卖的这么好,为什么就不能在村里包一片山林,搞一个生态养殖场,规模化养柴鸡、生产柴鸡蛋,这不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吗?

  说干他就干!李军良来到镇畜牧站和县畜牧局询问专家、学习技术。他到县城、到宾馆了解市场、打听销路。回到家中后,找到了村主任,把自己对柴鸡养殖的了解和对市场的预测做了详细的讲解,争得了村主任的支持。很快,100多亩山林(包括40多亩退耕还林地)承包给了军良,他又四处筹钱,投资80多万元,在承包的山上圈起了院墙、盖起了鸡舍、建起了孵化室,聘请了技术员、防疫员,一个集孵化、养殖、产蛋一条龙的养殖场建起来了,在军良的细心管理下,当年孵化小鸡3万只,出售成品柴鸡2万只,产鸡蛋2万公斤,效益达40余万元。看着在林下窜来窜去的一群群柴鸡,听着那母鸡下蛋"疙瘩疙瘩"的叫声,李军良掩不住内心的喜悦,脸上洋溢着收获的笑容。

  致富不忘乡邻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李军良富了,但他有他的理想、有他的目标--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他联系本村的几户群众,成立了太平镇柴鸡养殖协会,一方面联系市场,一方面引导乡亲们搞生态柴鸡养殖,为他们提供技术,为他们以成本价提供小鸡,为他们统一组织进行市场销售。在李军良的典型引路下,近年来,以下河村林下生态养殖为中心的柴鸡养殖辐射太平镇全镇11个村,太平镇柴鸡养殖协会的成员达到500多户,其中年养殖柴鸡5000只以上的大户60多户,太平镇年养殖柴鸡70余万只、产鸡蛋50多万公斤,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以"纯生态、无污染"在周边的县市已逐步打响了"老界岭柴鸡、老界岭柴鸡蛋"这一品牌,在全镇形成了"山上生态林、山下经济林、林下养柴鸡"的生态立体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已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路子。

  晨曦淡映,轻雾缭绕。聆听雄鸡齐鸣,响彻伏牛群山。李军良带领着乡亲们一路走来、一路欢歌……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南阳频道”公众号

责编:张亚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