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透明”非税收入成地方增收主力

2012-04-19 09:5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税收乏力费来填。在经济减速背景下,非税收入已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主力军,对部分省份一季度财政增收贡献率达七成。但管理水平和透明度远低于税收的这部分收入,同时也是地方政府各种财务腾挪和乱收费现象的渊薮。

  最近一周,各省区市陆续公布今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数据。在经济主动减速的大背景下,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地,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增幅都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一些地市甚至出现税收收入超20%的负增长。

  在税收增长急刹车的同时,地方非税收入普遍大幅增长,成了财政增收的主力军。有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称,这一现象背后很可能有“数字注水”和乱收费等隐患,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地方上俗称的非税收入,口径比财政部略宽,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但通常不包括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收入。本报注意到,自2007年非税收入统一纳入统计以来,全国财政非税收入增长通常都显著高于税收收入,仅有本轮楼市调控启动的2010年是一例外,当年非税收入同比增长9.9%,低于税收收入的23.0%。

  这么高的增长是怎么来的?

  应付增收任务的虚假膨胀?

  非税收入高增长,突出表现在地方层面,但这是真实的增长还是虚假的膨胀?

  财政部公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29976.25亿元,增幅比去年同期(33.1%)回落18.4个百分点。而非税收入4118亿元,同比增加1432亿元,增长53.3%。地方非税收入3472亿元,同比增加1158亿元,增幅50.1%。

  地方非税收入对增收的贡献率也大幅上升,例如,天津市财政地税网站公布,今年一季度该市非税收入130亿元,同比增加68.9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加额的72.2%。其中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2.1亿元,行政性收费40.7亿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4.9亿元。另据广东省财政厅公布的数据计算,今年一季度广东省非税收入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也达到了69%。

  本报在各地财政部门网站上发现,许多地方财政收入的构成中,来自国税和地税的“两税”收入增长只有1~2个百分点;从总量上看,有的地方税收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占比只有60%,而有30%~40%的收入来自非税收入。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今年一季度的非税收入甚至出现“翻番式增长”。

  “这种情况极不正常,也极易出现财政收入的虚增和注水,这些数字究竟是真还是假,值得认真推敲。”江苏一名长期从事财政监督工作的负责人对本报表示。

  因为经济增长速度主动调低,从江苏省来看,一季度两税收入明显下滑。镇江市国税部门负责人告诉本报,今年以来因外部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成本上升因素的作用,利润空间收窄,增值税、所得税锐减,规模以上企业对税收整体的支撑作用在下降,其辖内的一些纳税大户如金东纸业、奇美化工今年基本无税收。在全省纳税百强榜上的一些企业,今年一季度甚至名落孙山,全市国税收入一季度出现多年未见的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今年以来,我们拼了老命抓增收,挖掘一切可能的税源,但国地税的增收也只有2%左右。”这名官员无奈地说,“要实现财政收入的"开门红",只有靠非税收入来调节。其中有往年土地出让金结余的一块,但是在土地出让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一块的调节作用也越来越小。”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