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游学掀热潮:带队老师撇开学生疯狂扫货

2013-05-15 09:00    来源:北京商报

  未来前景 是蓝海还是泡沫

  一方面,作为新兴行业,商业化游学需求量与日俱增,商业价值在不断被激发;另一方面,它的历史十分短暂,市场走向、规模效应、增值潜力等都充满未知,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也越来越大。“无论是留学服务机构,还是中小学培训机构,之所以热衷于游学,因为它是一个来钱很快的行业。”业内人士以留学中介为例分析称,留学市场竞争异常惨烈,一单生意很可能辛苦一年或半年最后还是白忙活,而游学不一样,除了前期推广外,一个游学团周期下来通常只有15-20天,几乎不存在退款的风险。

  “每年的寒暑假,几乎是游学机构全年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暑期游学,又占了所有业务量的大头。”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以新东方游学为例,去年共接待客户1.3万人次,全年销售额为4亿元,其中70%来自暑期。

  海外游学的市场规模有多大?据新东方国际游学推广中心主任刘婷介绍,去年整个游学市场有20万人次,总经济规模约为60亿元,并以每年30%的比例复合增长。金吉列游学部项目负责人于子珍也表示,“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游学市场在30万人次,未来游学市场有望超过留学市场的出境量”。以此推算,今年的海外游学市场规模或将近80亿元。

  “游学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延伸,起码在理论上它的市场潜力是可以类比于旅游行业的,如果完全开发,达到数百亿元或者上千亿元完全可能。”阙登峰表示,他对这一行业的想象空间是抱乐观态度的,“你可以把这个市场看成是一片蓝海,体现在货币上它虽然只有数十亿元,但并不代表它只有这么多。教育是一个很分散的行业,即使把新东方等巨头加起来,也没有占到整个教育行业的1%,游学行业也一样”。

  虽然乐观者有之,但理性者甚至悲观者也大有人在。“目前的游学市场还处于一个盲目消费阶段,由于炒作、跟风等,它的影响力被人为放大了。”桑澎表示,当前的游学市场尚存在很大一部分泡沫,“以中小学生游学为例,很多机构是和学校合作的,学校往往用公权力、威信力绑架了学生和家长,如果去掉这些干预,游学市场起码要降温一半”。

  北京商报记者 李立勋 实习记者 杨春雨 赵娜/文 韩玮/漫画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