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改逆水行舟

2013-01-05 09:48    来源:华夏时报

  人民币国际化大事记

  2005年7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7年5月18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3%扩大到±0.5%。

  2007年6月27日

  首批人民币债券在香港发售。

  2008年7月10日

  中国人民银行新设立汇率司,其职能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2009年7月

  中国在指定城市开展允许公司以人民币结算进出口贸易的试点项目。

  2010年6月19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010年7月19日

  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同意扩大人民币在香港的结算范围,离岸人民币交易开始启动。

  2010年10月1日

  中国开始试点项目,允许指定出口商将部分外币收入留在境外。

  2011年1月13日

  中国开始试点项目,允许境内公司使用人民币在境外投资。

  2011年6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明确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试点办法。

  2011年8月23日

  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从20个省市扩大至全国,从毗邻国家扩展到境外所有国家和地区。

  利率市场化改革:惊险一跃

  与综合试验区的小心翼翼不同,改革步伐更快的是利率和汇率改革。

  2012年6月7日,央行罕见地扩大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倍,下限为0.8倍,这也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

  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也正是习惯于备受保护的银行的让利过程。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详细分析了银行对利率市场化并不积极的原因。他表示,并不是只要放开利率管制,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就必须做到自主定价,这不仅包括贷款的自主定价,还包括负债方业务(如吸收存款)的自主定价。对此,银行并不一定欢迎,这一方面是因为过去长期的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客户提出疑问也可以将责任推卸给中央银行,说价格不是它自己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旦利率管制全部放开,将对商业银行形成较大的市场压力。

  无论银行愿意与否,对中国而言,利率市场化进程指向一个更为严谨的货币条件,因为它意味着逐步减少对于利率的人为压制,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将带来金融抑制的改善,对于储户利率的实质性改善,当然同时也意味着中央银行对于自身独立性的改善。

  对于未来改革,央行意欲提高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市场利率的基准性。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增强风险定价能力。

  这意味着,放开存贷款利率后,其他一系列上、下游金融产品和替代产品的价格将逐步放开,产品定价权交由市场决定,Shibor则作为金融市场各种产品的定价基准,扩大在市场化产品中的应用。

  当然这个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中国央行也再三强调利率市场化没有时间表,中国央行要根据改善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能力,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而中国央行的调控方式将随着这个过程愈发成熟,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策略师刘立男认为,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将重塑央行的货币政策架构。除此之外,未来几年还将改善货币传导机制和资本资源配置,将在国内的诸多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人民币国际化:小步快走

  2012年金融改革的另一重点即是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以美元为主的结算货币波动太大,且增加国家外汇储备风险,人民币的国际化迫在眉睫。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财政部2012年6月28日在香港发行首批230亿元交易型人民币国债。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人民币国债发行实施了两项新探索,一是首次面向国外中央银行发行;二是首次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个里程碑。

  在《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涉及了多个创新平台,深圳前海将着力探索创新与香港金融服务业合作的新模式,探索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构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和高水平的保险创新试验区。

  2012年5月,中国汇率改革再推新政。5月29日,央行宣布,经央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日元交易方式,发展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人民币国际化又迈出新的步伐。

  “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并没有人预想要倒逼汇率改革,这种设计也不太现实。”周小川坦言,但也不排除“倒逼”,就像“撞击—反射”理论一样,假如某些方面想改革,但是改不动,于是先改革其他方面,对慢的方面就会产生压力,进而推动那个改不动的环节。这种可能性比较戏剧化、故事化,常规设计的时候不会这么做。

  但争议还是扑面而来,周小川解释,“人民币能否国际化最终还是靠市场的选择,应该说,我们并没有刻意为之,央行也不愿意给外面一个印象,好像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谋划、策略来推动本币国际化。我们可以说的是,人民币有这个潜力,将来可能成为国际上比较被接受的货币之一。”

  “当前,我们要做好两方面的事:一是清理管制,比如有的法规规定某种交易只能用‘硬通货’而不准用人民币,但用什么货币来交易、结算可以由市场参与者自己选择;二是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而且是向国际开放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增加金融领域人民币的可用性有更大的提高。”他介绍说。

  央行正是如此操作的。稍早前的2012年4月16日央行放宽美元兑人民币的波动幅度,由0.5%扩大至1%,随后终结了长期施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一套组合拳应运而生。

  这是继2005年、2007年后的第三次汇率重要改革。2005年7月21日19时,央行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7年5月21日,央行决定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3%扩大到0.5%。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试点主要是以结算功能的开放为主,如结算区域的扩大。光大证券分析师薛俊认为,随着人民币使用范围的扩大,国外对人民币需求将会进一步提高,从供需角度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不仅仅停留在结算功能,也会考虑到持有人民币的风险和收益,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利率市场化。

  而下一步的改革,是逐步贯彻落实十八大文件中提到的“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开展积极的跨境人民币交易,包括在资本项下的人民币跨境交易。从近期的一系列措施中已经看出端倪。一些资本项下可兑换的突破,都是用人民币来做交易的媒介。

  如人民币的QFII额度从过去的700亿增加到2000亿,就是允许外部的投资者来到中国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而深圳的前海实行新的改革开放的尝试,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可以用人民币从境外向境内放款。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强调说,下一步的改革,在未来人民币的跨境交易方面,仍然要继续坚持立足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这样一个基本的方针,立足于促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渠道,实现人民币在跨境和境外市场的良性循环,同时在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扩大市场的开放。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体系,同时还要进一步继续拓宽双边的货币合作的领域和范围,继续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责编:卢一宁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