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供电公司实施“大运行”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
11月26日上午9时,郏县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值班员秦小平通过遥控操作,仅用两分钟时间就确认并隔离了安良35千伏变电站10千伏母线接地故障,相比以往集控中心汇报--调度中心下发指令—集控中心实施操作程序,缩短了20多分钟,这只是该公司实施调控一体化后实现集约高效的一个缩影。
调控一体化模式,即采用“电网调度监控中心+运维操作站”的管理模式,成立电网调度控制中心并承担原有集控站监控功能,将电网调度和变电监控合二为一,是新形势下电网运行方式的一次改革和创新。2010年10月,郏县供电公司在全省农电系统率先启动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在运行中完善,在摸索中创新,为全省推广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提供了一条成功的经验,在实施“大运行”体系建设方面实现了有益探索。
需求—源自基层工作实际
长期以来,郏县供电公司把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2008年1月,郏县供电公司在全市首家建成投运集控中心,9座35千伏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调度中心负责统一指挥、调度郏县电网,集控中心负责无人值守变电站监控、维护、操作等。形成了“调度中心+集控中心”的运行管理模式。但随着县级电网规模的快速发展,这一运行管理模式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一些矛盾和弊端日益凸显:电网调度业务与运行监控业务岗位分离,不能实现高度融合。对监测发现的缺陷,监控人员需向调度室汇报,再由调度值班人员发令,由集控站人员进行操作,业务流程复杂繁琐,电网事故快速处置能力受到制约。人力资源使用率较低,变电运行人员紧张、技术断层的现象日益突出。截止2009年12月底,郏县供电公司共有集控中心1座,35千伏变电站9座,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调度中心调度员共有8名,集控中心共有值班员29人。大多数为专科、高中及以下学历,整体学历偏低,调度工作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按照郏县电网发展规划,近几年陆续将有新的变电站投入运行,若实施无人值班,则需要建设第二座集控站,现有运行值班人员人数需增加8—10人。建设调控一体化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矛盾和问题,可以实现电网调度业务和运行监控业务的有机融合,调控员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电网运行情况,减少电网运行管理的中间环节,缩短电网调度的业务流程。而人员的集中使用和进一步强化培训,可以极大提高电网安全运行监控质量和信息分析水平,使电网监控和调控力度得以加强。
“基于以上电网发展需求和理性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建设调控一体化系统不仅是一项创新的运行管理模式,更能达到人员与设备管理的合理调配,是在原有运行管理模式基础上的又一次管理创新,必将极大提高县级电网调度管控水平。”提起建设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初衷,公司总经理董晓军如是说。
变革--突破传统经验模式
由于调控一体化系统复杂,专业性强,技术支持系统要求高,势必带来一系列的衔接配合及体制转型过渡上的问题。为此,郏县供电公司将调控一体化建设作为2010年重点完成的一项金牌目标,重点实施“六个一”工作法,积极高效推进县级供电企业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
建好一个组织。及时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深入开展前期调研,详细制定项目建设方案,编制了《调控一体化建设任务分解表》,形成了领导牵头、部门负责、员工执行的三级工作网络,确保任务分解到班组,责任落实到人。围绕一个中心。将调控一体化建设列入公司年度工作重点,同步推进制度建设、硬件建设、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工作计划执行力度,高效推进建设进度。同时科学倒排工期,确保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原系统稳定运行,保障安全供电。做好一套系统。充分利用调研成果,针对现有调度中心、集控中心及电网现状,结合地方负荷特点,积极与设备厂家沟通交流,主动参与系统方案设计,确保新系统投运后充分适应地方电网特点和供电需求。学好一门技术。先后组织专业人员到福建南安、晋江等率先建成调控一体化系统的供电企业参观考察,认真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和工作经验,召开班组学习会、讨论会,确保学习内容及时消化吸收。打造一支队伍。认真研究新系统上线后的电网运行方式,针对工作模式、工作平台的变化,开展了6期调控一体化系统专业培训班,对系统运维人员实施集中培训,共计培训76人次,迅速提升队伍素质,确保专业队伍在系统投运前全面掌握各项业务应用技能。邀请一批专家。在建设“调控一体化”系统过程中,得到了省市公司领导和专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河南省电力公司、平顶山供电公司领导和专家在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先后多次来到郏县,现场指导工作的开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圆满完成“调控一体化”建设目标提供了坚强后盾。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