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年三十年的传说:第一副春联是皇帝写的

2013-02-06 06:15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春节

关于大年三十年的传说:第一副春联是皇帝写的

  漫画/王伟宾

  今年没有年三十,别着急,明年就会有。年三十这天,贴春联有啥说头?贴的门神有啥变化?守岁和发压岁钱又有什么说法?

  除夕

  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年三十为啥叫除夕呢?

  郑州大学教授、人文学者、民俗专家高天星介绍,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又称“大年三十”。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还有一种传说,古时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在古人的时间观念中,时间转换的节点是危机的关口,而且怪兽出没,需要聚合家庭集体之力共渡难关。这也就促成除夕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团圆文化的起点,无论年俗怎么变,团圆是中国人过年永恒的主题。

  “‘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比如说团圆、放鞭炮,以及红白喜事中的一些重要的祭祖程序,很多风俗习惯都与‘年’有关。”高天星说,但随着社会发展,很多风俗都被淡忘了,年文化可以成为“遗产”,但千万别成了传说。

  贴春联

  第一副春联是皇帝写的

  过年时,几乎各家各户都会贴春联。

  高天星说,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清代《燕京岁时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后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经过宋代、明代等发展,春联便广为流传,成为习俗。

  新春伊始,家家户户纷纷购买春联,有雅兴者便铺纸泼墨挥写春联,将庭院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寄托一种祈盼和祝福。高天星说,并不是每户过年都贴春联,“如果家里有亲人逝世,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是不允许贴春联的。”

  贴门神

  门神到底是谁

  高天星介绍,春节贴门神在我国由来已久。据《风俗通义》记述,在先秦两汉年间,宗教信仰有祀门之习俗;“神荼”、“郁垒”是我国最早的祀门之神。晋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有:“正月一日,给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还有一种说法,门神是真实的人物。门神中的白脸将军为秦琼(字叔宝),黑脸将军为尉迟恭(字敬德)。《李世民列传》中有记载:唐太宗时,李世民因噩梦得病,每逢深夜就听见鬼叫,吓得寝食不安。大臣进言:“派大将守门,必能驱鬼。”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自告奋勇全副披挂,一人持锏,一人持鞭,站立宫门两边,彻夜守护,太宗的病果然痊愈了。太宗大喜,想到将军守门不是长久之法,便命画工把两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人仿效,画于纸上,或木板刻印,此风俗便盛行于世。

  由于秦琼、尉迟恭二人皆为将军,故唐时的门神多以威武将军形象出现,民间画工在唐史演义的基础上又对二人形象进行加工,逐渐就演变成了“门神”。

  贴年画

  曾经流行上海“老月份牌”

  年画,最早名叫“门画”,俗称“喜画”。

  隋代后期,随着木刻的产生,木版年画亦应运而生。到了唐、五代,画目繁多,有韩滉的《丰稔图》、周昉的《游春仕女图》等等,证明唐代的年画在构图和用色上,均达到了一定水平。

  到宋代,木刻取代了画像。我国最早的雕版年画,见于南宋时期印的木版年画,有赵飞燕、王昭君、班姬、绿珠等美女图,关张赵马黄五虎图。元代年画中有寿星图、八仙图、松鹤延年等,而且出现了年画交易市场。明代,由于朱元璋的提倡,这种习俗又得到了发展。

  清代,由于戏曲杂剧、绣像小说及使用插图等木刻画的兴起,并在绘制技术和雕刻技术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木刻年画进入了兴旺时期。特别是清雍正、乾隆年间,年画产地遍及全国,涌现出一大批从事木刻年画的画工和雕刻家。辛亥革命前后,年画遭受冷遇。但以上海的老月份牌为代表的石印年画此时走俏大江南北,形成了“老月份牌”的风尚。

  守岁

  睡着了也得被打醒

  57岁的张岚家有个规矩:一家老小,除夕必须守岁,谁要是睡着了,也得被打醒。

  35岁的儿子打小就没少挨她打,已经习惯了,这些年也开始“督促”自己的一双儿女守岁,他能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一方面是家人团聚、谈心,另一方面是提醒自己和孩子珍惜时间、生命和人生。

  守岁之习俗由来已久。高天星说,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互相赠送美食,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之后,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

  古人曾写有“守岁”诗:“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表现了珍惜年华之情。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除此之外,守岁得到支持也是有原因的,“除了好吃的好玩的,守完岁,还有压岁钱拿。”

  民俗专家高天星说,发压岁钱始于魏晋,盛于唐,过年时老人、长者给晚辈、儿孙发压岁钱,以资鼓励、寄托希望,表达了尊老爱幼的美好风尚。孩子们除夕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灾难。

  说到压岁钱,张岚直呼变化太快,“小时候家穷,过年能拿到一毛钱的压岁钱都能高兴好几天,儿子小时候也只能拿到5元钱的压岁年,那也高兴地不得了。”

  “现在不中了,孩子们会比较了,一人给1000元,也没见孩子多高兴。”

  她说,常听老人说,“岁”与“祟”谐音,给子孙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他们便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想想现在给压岁钱都变味了”。(统筹:记者 李肖肖 执行:记者 李肖肖 宗雷 见习记者 陈晓丽)

 

责编:刘占英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度假季 沙滩女王泳装扮美记

度假季 沙滩女王泳装扮美记

眼看气温开始攀升,不性感怎么点燃夏日热情。要性...

7月内地影市观影指南

7月内地影市观影指南

七月向来是各路大片“占山为王”的时候,而这个七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