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村口的山上可以俯瞰整个村子,蓝天、山坳、大海相映成趣,加上将村子缠绕的绿树和灌木,美景直扑进眼中。由于长期没人,废弃的房屋被藤蔓和爬山虎缠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由于近年来几乎没有人进村,林发枕和沈阿勇也多忙着自己的事,无意破坏大自然对村庄的吞噬,这里几乎成了“植物的王国”。
有人将这里形容为童话世界。之前,搬走的居民并不愿再回来,最近一段时间,村里一下多了很多人,这些人多是附近城市的游客。林发枕不明白游客千里迢迢来看什么,甚至连卖船票的售票员都很不理解游客们的蜂拥而至。
担心影响游客的兴致,村民们不再称呼这里为“鬼村”,改称“无人村”。
>迁出热潮
渔民作业方式改变 大渔船难进港
林发枕是“跑码头”的,在各个码头做点小生意。上世纪80年代,林发枕一家来到后陀湾,当时,这里的热闹场景,让林发枕做了安家的打算。他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卖部,那个时候,后陀湾有3家小卖部,但从不缺生意。
嵊山岛远离陆地,曾是来往渔民停靠船只的交通要道。据嵊山镇文化馆工作人员考证,这里从元代开始就有人类居住的痕迹,明朝时期是战略重地,曾有水师驻扎。
林发枕在村内租了一间房,他的小卖部每年可以带来两万多元的收入,这在当时十分有吸引力。林发枕本准备扩大小卖部的规模,但从1985年左右,村内就有人外迁,而后,村里渐渐变得冷清。
这样的搬迁持续了10年。到1995年,这个2000多人的大村,变得几乎空无一人。对嵊山历史颇有研究的当地居民郑信根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是因为渔民作业方式的改变,导致了被迫搬迁。
后陀湾里多是渔民。以前,附近渔民多以小型渔船为工具,在附近捕捞一些目鱼。渔民们驾驶着木质渔船,依靠人力,撒网捕鱼。而后陀湾可以满足小渔船的停靠。
近年来,近海渔业匮乏,小渔船无法满足捕捞的需求。渔民们更换了大型的铁船,机械化也代替了人工。后陀湾再也无法满足大型渔船的停靠,人们就在不远的箱子岙渔港建起码头。后陀湾的渔民逐渐迁出,林发枕的小卖部也无人问津,并在1995年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