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战投减持中资银行5年获利超270亿美元
而当时前十大股东排名最后的中国铝业(与神华集团并列第九)也不过仅持有中国银行接近1亿股。
在外资股东轮番减持后,除了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瑞士银行、高盛、花旗集团、新桥资本等彻底退出外,仍持有中资银行股的一些外资股东的持股比例已降至较低水平,尤其是国有银行的外资战略股东的身影已经越来越模糊。
以中行为例,上市前引进的4家战略投资者当中,目前只剩青睐投资中资银行股的淡马锡,所持股份占中国银行H股比例已不足5%。就连金融危机爆发后未跟风减持中行的亚洲开发银行,2011年、2012年亦悄悄处理了所持中行的股份。
美国银行2011年11月减持建设银行股份后,仅持有21.48亿股,占建设银行总股本比例仅0.86%.
工行的另外两大外资战略股东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2009年4月在所持股份的一半解禁后已悉数抛售,抛售后安联集团、美国运通的持股比例分别降至占工行H股的4.18%、总股本的0.2%。
淡马锡的坚守
值得一提的是,与众多减持中资银行的外资战略股东不同,淡马锡是为数不多的、至今坚定投资中资银行股的外资机构。
虽然2011年和2012年淡马锡也曾大幅减持过中行和建行股份,但是在美国银行减持建行、高盛减持工行时,淡马锡成为接盘的主力。
美国银行2011年两次减持建行股份,淡马锡均曾经趁机吸纳。其中2011年11月美国银行减持104亿股建行股份时,淡马锡曾接盘达1/3,增持约37.69亿股,增持后持股比例升至占建行H股的9.42%。
高盛去年4月份、今年5月份减持工行股份时,均曾闪现淡马锡的身影。高盛去年4月份以5.05港元的每股平均价减持工行股份38.58亿股时,淡马锡曾购入35.5亿股。今年5月份高盛减持时淡马锡又购入了2.8亿股。
“不同的外资机构性质不一样、资金来源不同,淡马锡是新加坡主权基金,资金成本低,对收益回报的要求低。即使中资银行难以保持过去的高增长,只要能保持10%左右的稳定增长就能达到此类机构的收益率回报预期。”刘煜辉认为。
目前仍未撤离投资的外资战略股东,包括多次承诺不减持交行的汇丰银行、华夏银行的外资战略股东德意志银行、中信银行的外资战略股东西班牙对外银行等,以及仍在苦苦等待城商行上市开闸的大量城商行外资股东。
去年以来银行业业绩增速放缓的同时还出现了业绩分化的现象,今年一季度在一部分中型银行盈利增速保持超过30%的同时,也有几家中型银行盈利增速低于10%。城商行之间利润增速的分化现象更为突出。去年东莞银行净利润增速为45.39%,成都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则骤降至5.74%。
“未来银行业业绩出现分化应该是趋势。一部分摸到正确方向、更快适应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趋势的银行,与适应能力差的银行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沐华称。事实上,由于城商行上市未开闸而套现较少的未上市城商行外资股东,近年来际遇也逐渐出现分化。
曾经爆发票据案的齐鲁银行和烟台银行,外资战略股东澳洲联邦银行和恒生银行虽未言退出,但短期内难对该笔投资的收益抱较高的期望。
与上市银行的境外战略股东减持较为方便不同,拟上市城商行的外资战略股东仍未盼来上市这一退出渠道,而中资银行股的经营环境、经营业绩面临的不确定性却在不断加大。
“过去数年来城商行的利润增速较高,这些外资股东仅凭分红已获得不少收益,因此这些外资股东并没有那么急切要求退出。”刘煜辉称。
(唐曜华)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