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本30年暴涨8万倍有何玄机?

2012-06-08 16:07    来源:湖南在线

  “上世纪70年代一本练习题,一碗绿豆汤,高考花费5角钱。2011年高考前请一对一补课、订营养餐,租学区房花费4万元……” 最近网上热传的“高考成本变迁示意图”显示,从5角钱到数万元,这不仅仅是高考成本的变迁,更是心态玄机的变化。

高考成本30年暴涨8万倍有何玄机?

  这是一条股票线还是一条无止尽的水漂线,到底谁来为此买单?

  最初,高考是不算消费的,正常的读书,正常的考试。哪怕当时的高校录取率不到20%,但上世纪70年代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大都淡定平和地对待着这样一个人生岔路口,平淡无奇。80年代的考生及家长,对高考的重视程度,至多体现在一套好文具或一支好钢笔。90年代的考生妈妈们已开始注重高考这件事情了,但依据当时的条件,也无非是炖个鸡整点补品。但至此,高考作为消费的概念,渐渐萌芽,并在此后十多年里,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并最终形成一个产业。这个产业包括各种保健品、补脑液、高考补习班,也有包括文庙里的天价头香、方术道士们开发的各种所谓高考吉祥物,这些打着高考经济招牌的种种业态,真真假假的,却真真实实地挤压着家长们的钱包。

  这样的大尺度花销你伤得起吗?背后到底有何玄机?

  从1990年的280元,到今年的10万多元,22年高考成本涨了300多倍,当然这其中有很大的物价上涨因素,然而换一种算法也可以说明问题。和成本同时上涨的还有高考录取率,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高考录取率在20%左右,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凤毛麟角,今年的高考录取率达到80%以上,大学越来越好考了。可是为什么高考对一个家庭的精神和物质压力反而越来越大了呢? 不少家长中年人说:“我们当年并没有抱着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学的想法,因为大学生毕竟是少数,落榜之后会找其他的出路,只要努力就能养活自己。家有考生不会搞得草木皆兵。”可如今,这种淡定心态在如今的家长中间,早就荡然无存,“过去总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虽说这桥已经宽多了,但是一旦没过去那就是没出路,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更别提连大学都没考上的。”某种意义上,当下高考,不过就是一场决定他们继续接受再教育权的考试。这种考试,事实上已简单化至“只是决定他们去哪里上大学的一场考试”。但人们的逆向重视,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的程度,却达到不可理喻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大幅度增长的录取机会,并没有带来大幅增长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竞争实力,文凭的含金量不升反降,造成家长和考生们在高考前,产生选校机会的恐慌。

  在中国家长中已成为快速蔓延的社会病。对独生子女过高的期望、对孩子未来的担忧、竞争不断加剧的就业环境,刺激着家长对高考的无底线投入,高考最终成了一场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家长仿佛只有不断掏钱才能安心。在未来的日子里,高考成本还有多少上涨空间,谁也说不好。数以万计的父母们,用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心态,除了为那些聪明的商家提供高额利润外,另外的一大作用,就是给孩子们增加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使孩子们根本无法淡然处之。虽然有关部门一再呼吁,让孩子们放宽心,不要把高考成绩当成唯一的人生选择。但这些话,究竟是应该给承受压力的考生说,还是给制造压力的家长和社会说,这恐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举国关注的高考已经开始,关于高考消费的问题却还在继续,面对着日益升温的高考消费,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最好都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面对高考以及高考后的生活。

  如果说乡村中学的高中生,到了临近高考的时候,想办法改善生活还有必要的话,那么对于都市生活的孩子而言,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城市里的孩子平常的生活水准就较高,营养足够了,即使高考,也最多适度改善一下口味,根本没有必要特意大补。突然之间提升饮食水准,可能还会引起身体不适,因此照常就成。越是临近高考,甚至在考试期间,各种叫卖资料的声音也就越大,一些人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往往不惜重金购买所谓的“绝密”资料,最终的结果自然是上当受骗了。已经到了高考时了,复习应该结束了,不要指望借助资料短短几小时提升,那样只会花钱,没有效果。

  高考之后,才是不少学生彻底放松疯狂的时候。家长看着孩子们辛辛苦苦那么多年,也通常会比较宽容孩子,基本上是要钱给钱,想玩就玩,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消费方式。在高考之后,不管孩子是打算和朋友天天聚餐唱歌,还是出去游玩,都要有一个度,因为人从绷紧的状态一下子骤然轻松下来,就会很容易通过花钱来满足空虚,这样不利于孩子消费性格的形成。当然,对于孩子想要购买某些电子产品,或者其余的产品,家长应该让其有个合理的消费规划,如果孩子的确有兴趣并且消费理由和消费尺度把控合理的话,还是可以满足的。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家长借钱都要让孩子们玩得开心痛快的做法。

  高考过后,各类招生骗子又开始活跃起来了。家长们大都是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哪怕花钱也想让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招生骗子就是利用家长这样的心理,声称自己有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在成绩不达标的前提进入一些好学校读书。每年这样的骗局都要发生无数起,希望家长们要理性,只要孩子成绩好,基本上还是会被好大学录取的,根本不需要花钱送礼去打通关系。

  为了孩子花钱,当然是应该的,但是花钱也应该有个度。西方国家,不少孩子读大学都是自己赚钱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这点或许值得中国家长在高考消费时借鉴。最后真心祝愿高考中的孩子们考出佳绩,也算为自己的“高消费”有个交代。

责编:张静洁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