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山乡扶贫的仲景"药方"

2016-08-18 11:16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范良术 陈飞)盛夏时节,骄阳似火,笔者在伏牛山南麓的西峡县寨根乡山茱萸基地采访,正遇上药农潘茂章给种植户们传授山茱萸夏季管理技术。

  老潘是该乡方庄村农民,早些年日子过得并不宽裕。转机出现在2000年前后,他与仲景宛西制药签订了山茱萸药材收购协议,从此“旱涝保收”。特别是近几年,仅此一项,他每年都能进账5万多元。“小楼住上了,小车开上了,日子美极了!”他说。

  产业扶贫促增收

  潘茂章的经历,并非个案,而是仲景宛西制药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也是该企业为山乡扶贫开出的一个“药方”——以自身强大的产业优势,激活西峡独特的资源优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西峡县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药用价值极高的山茱萸产量占全国的60%,但长期以来,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等原因,不少当地村民守着“摇钱树”,过着穷日子。从1998年开始,仲景宛西制药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在二郎坪、太平、米坪、寨根等7个深山乡镇建设20万亩山茱萸药材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与药农签订30年的收购合同。

  不同于一般的“订单农业”,这个合同实行不拒收、设置最低保护价收购,宁可企业损失,不让农民吃亏。2010年,全国山茱萸价格急剧下跌,江浙一带大批药农痛砍山茱萸树,而仲景宛西制药却以高出市场价一倍的价格收购当地的山茱萸。为此,企业多支付600多万元。

  销售有出路,增收有保障,农民们种植药材的积极性高涨,脱贫致富的脚步也快起来。截至目前,西峡县山茱萸种植总面积达22万亩,覆盖13个乡镇,年产量1800吨,山茱萸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笔者在太平镇细辛村了解到,该村258户村民,都从“粮农”变成了“药农”,种植山茱萸1万余亩,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改善基础助发展

  找准痛点,精准发力,是仲景宛西制药扶贫的第二张“药方”。回车镇黑虎庙村类似小品《三鞭子》里的马家河子。这个村子是传统的袋装香菇种植村,几乎人人都是“老把式”,然而村里唯一的出路——一条紧邻河道的山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遇上下雨天,别说汽车,人都走不了,丰收了香菇出不去,种植季材料进不来。有一条畅通无阻的路,是全村人最大的期盼。

  看到这种情况,仲景宛西制药及时出资数万元帮助修复,坑洼的路面如今已用细砂料填平,村民出行的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村支书徐红玉由衷地说:“仲景宛西制药对我们的帮助,真是一场及时雨!”

  西峡是山区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村庄不止黑虎庙一个,而受到过宛西制药帮扶的也不止一个黑虎庙。据统计,多年来,仲景宛西制药先后出资300余万元修通了5个乡镇、近30个行政村外出的道路,帮他们扫平了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扶持教育添后劲

  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把一个小作坊带到几十亿资产的大集团,仲景宛西制药董事长孙耀志深知人才的重要,“山沟里多飞出一个金凤凰,就多一分希望。”

  为此,仲景宛西制药开出了扶贫的第三张“药方”: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在西峡一高设立奖学金,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和特困生;投资500多万元,帮助修建了回车镇老庙岗小学、寨根方庄小学、二郎坪仲景小学学生宿舍;5年时间拿出500万元,在国内10所中医药院校设立“张仲景奖学金”;每年高考前夕,给西峡考生免费提供滋补保健药品……20多年来,仲景宛西制药为教育事业花了多少钱,出了多少力,也许没人能算清。

  解囊助教的义举,让学子和家长们心存感激;扶贫济困的大爱,更让仲景宛西制药美名远扬。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表彰全国社会扶贫开发先进集体,仲景宛西制药跻身被表彰单位行列,是当年全省6个获奖单位中唯一的医药企业。

  虽然带上了“扶贫明星”的光环,但传承医圣张仲景“悬壶济世”精神的仲景宛西制药人,并不会停下脚步。孙耀志表示,在任重道远的扶贫路上,他们将和那些尚未脱贫的乡亲们同舟共济。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南阳频道”公众号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南阳频道”公众号

  

责编:陈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