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新闻 财经 娱乐 女性 婚嫁 旅游 美食 汽车 房产 家居 教育 健康 中医 科技 法制 城建 体育 公益 视频 商城
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历史学 > 正文

从五主到五族:“五胡”称谓探源

2015-04-21 10:48 来源:《历史研究》2014年4期

[摘要] (23)雷家骥:《试论“五胡”及其立国情势与汉化思考——兼考“五胡”一名最初之指涉》,汪荣祖、林冠群主编:《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第124页。(49)雷家骥:《试论“五胡”及其立国情势与汉化思考——兼考“五胡”一名最初之指涉》,汪荣祖、林冠群主编:《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第127—128页。

  结 语

  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通用的“五胡”称谓,最初是指五位率先入主中原并长期称帝的匈奴、羯族首领,即汉赵主刘渊、刘聪、刘曜和后赵主石勒、石虎。汉赵、后赵的统治延续了近半个世纪,对东晋十六国的政治格局、社会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汉赵、后赵五主,又是以武力推翻汉族的西晋、建立少数族新朝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登极前后,利用图谶宣扬其政权的合法地位,“五胡”的称谓大约由此产生。前、后秦交替之际,“五胡”的法统,得到非汉族群的普遍认可,苻坚所谓“五胡次序”,就是相关的表述。东晋十六国末期,专指汉赵、后赵五主的“五胡”称谓,已不适应众多少数族群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交替登场的局面。“胡”的涵义扩展,此前活跃于北方的各主要少数族——匈奴、羯、鲜卑、氐、羌——均被纳入其中,“五胡”的新概念也随之形成。这种政治、族群称谓的特殊变化,反映了汉族政权在与少数族政权持续对抗的形势下,对十六国历史一种总结性的认识。

  注释:

  ①《晋书》卷114《苻坚载记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928页。

  ②王应麟:《小学绀珠》卷2《地理类》,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3页下栏。

  ③《资治通鉴》卷106,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3348页。

  ④雷家骥:《试论“五胡”及其立国情势与汉化思考——兼考“五胡”一名最初之指涉》,汪荣祖、林冠群主编:《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台北:中正大学台湾人文研究中心,2006年,第127—128页。

  ⑤三琦良章:《五胡十六国——中国史上的民族大移動》,東京:東方書店,2012年,第31頁。

  ⑥陈寅恪:《“五胡”问题及其他》,蒋天枢编:《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95页。

  ⑦《晋书》卷103《刘曜载记》,第2698页。

  ⑧《资治通鉴》卷93,晋明帝太宁三年六月,第2937页。

  ⑨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第83页。

  ⑩(11)王树民:《“五胡”小议》,《文史》第2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2)《资治通鉴》卷106,晋孝武帝太元十年,第3348页。

  (13)《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92页。

  (14)《晋书》卷115《苻登载记》,第2952页。

  (15)《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册,第892页。

  (16)《晋书》卷32《后妃传下·褚皇后传》,第976页。

  (17)《资治通鉴》卷100,晋穆帝升平元年,第3160页。

  (18)洪迈:《容斋随笔》卷9《五胡乱华》,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18页。

  (19)王树民:《“五胡”小议》,《文史》第22辑,1984年。

  (20)前引王应麟、陈寅恪说,都是有意忽略苻坚此言。

  (21)《晋书》卷114《苻坚载记下》,第2910页。

  (22)前赵与后赵之末相差20年之久,谶语“古月之末”应指后赵之末。

  (23)雷家骥:《试论“五胡”及其立国情势与汉化思考——兼考“五胡”一名最初之指涉》,汪荣祖、林冠群主编:《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第124页。

  (24)《太平御览》卷121《偏霸部五》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1册,第585页下栏。

  (25)孙仲汇:《五胡考释》,《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26)东汉时称“羌胡”之例,就不胜枚举。“无人称氐、羌为胡”的局面,最晚延续到刘宋时期,说详后。

  (27)孙仲汇:《五胡考释》,《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28)《晋书》卷108《慕容廆载记》,第2805—2806页。

  (29)《资治通鉴》卷90,晋元帝建武元年,第2845页。

  (30)陈垣:《通鉴胡注表微》“夷夏篇”第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08页。

  (31)《晋书》卷86《张祚传》,第2246页。

  (32)《资治通鉴》卷99,晋穆帝永和十年,第3137页。

  (33)永和八年十一月,慕容儁即皇帝位。见《晋书》卷110《慕容儁载记》,第3834页;《资治通鉴》卷97,晋穆帝永和八年十一月,第3131页。

  (34)雷家骥:《试论“五胡”及其立国情势与汉化思考——兼考“五胡”一名最初之指涉》,汪荣祖、林冠群主编:《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第124页。

  (35)《晋书》卷102《刘聪载记》,第2674页。检此事在晋愍帝降汉后,汉太弟刘乂案发前,即西晋愍帝建兴四年(汉刘聪建元二年,316)、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刘聪麟嘉二年,317)之间。

  (36)《晋书》卷103《刘曜载记》,第2685页。

  (37)《太平御览》卷161《州郡部七》引《晋书》,第1册,第783页上栏。该《晋书》作者不详,此事不见于唐修《晋书》。

  (38)《太平御览》卷161《州郡部七》引《晋书》,第1册,第783页上栏。

  (39)丁鼎、杨洪权:《神秘的预言——中国古代谶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7页(此条系杨洪权所撰)。

  (40)《晋书》卷104《石勒载记上》:“上党武乡羯人也。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第2707页)

  (41)《资治通鉴》卷87,晋怀帝建兴元年五月,第2805页。

  (42)《晋书》卷103《刘曜载记》,第2700页。

  (43)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13页。

  (44)汉赵国单于台所辖“六夷”之“胡”,是包括匈奴别部在内的所谓“杂胡”。详见陈勇:《汉赵国胡与匈奴分治考》,《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45)《晋书》卷102《刘聪载记》:“(置)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尉。”(第2665页)卷103《刘曜载记》:“置单于台于渭城,拜大单于,置左右贤王已下,皆以胡、羯、鲜卑、氐、羌豪桀为之。”(第2698页)

  (46)陈勇:《汉赵国胡与匈奴分治考》,《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47)《魏书》卷1《序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页。

  (48)孙仲汇:《五胡考释》,《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49)雷家骥:《试论“五胡”及其立国情势与汉化思考——兼考“五胡”一名最初之指涉》,汪荣祖、林冠群主编:《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第127—128页。

  (50)王树民:《“五胡”小议》,《文史》第22辑,1984年。

  (51)孙仲汇:《五胡考释》,《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52)雷家骥:《试论“五胡”及其立国情势与汉化思考——兼考“五胡”一名最初之指涉》,汪荣祖、林冠群主编:《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第127—128页。

  (53)《晋书》卷104《石勒载记上》,第2707页。

  (54)唐长孺:《魏晋杂胡考》,《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第414页。

  (55)《洛阳伽蓝记》卷2“城东·景宁寺”条,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17—118页。

  (56)陈寅恪:《“五胡”问题及其他》,蒋天枢编:《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195页。

  (57)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第109页。

  (58)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59)《晋书》卷127《慕容德载记》,第3163页。

  (60)《晋书》卷87《李玄盛传》,第2260页。

  (61)《宋书》卷67《谢灵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3页。

  (62)川本芳昭:《关于五胡十六国北朝时代的“正统”王朝》,邓红、牟发松译,《北朝研究》第2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時代的民族問題》,東京:汲古書店,1998年,第95頁。

  (63)《晋中兴书·胡录》佚文散见于《艺文类聚》(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又《后汉书》志二三《郡国志五》“辽东属国昌辽县”条下刘昭注:“何法盛《晋书》有青城山。”(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530页)何法盛《晋书》,即《晋中兴书》,关于鲜卑慕容氏早期历史的记载,似也在《胡录》之中。

  (64)《宋书》卷37《州郡志三》,第1135页。

  (65)《宋书》卷19《乐志一》,第540页。

  (66)《宋书》卷74《臧质传》,第1912页。

  (67)《魏书》卷105之三《天象志三》,第2389页。

  (68)《史通通释》卷4《断限第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7页。

  (69)《史通通释》卷4《断限第十二》,第97页。

  (70)《隋书》卷29《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07页。

  (71)孙仲汇:《五胡考释》,《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72)《史通通释》卷1《六家第一》,第18页。

  (73)三琦良章:《五胡十六国——中国史上的民族大移動》,第37頁。

  (74)李焘:《六朝通鉴博议》卷3,《四库全书》史部四四四“史评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6册,第119页下栏。

(责任编辑:刘大彬)

专题

专栏:决胜全面小康  让中原更加出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研讨会

理论豫军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