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新闻 财经 娱乐 女性 婚嫁 旅游 美食 汽车 房产 家居 教育 健康 中医 科技 法制 城建 体育 公益 视频 商城
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社会学 > 正文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程传兴

2015-12-31 16:12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会把“绿色”作为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对于当前和今后推动我省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程传兴 20150002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我国今后五年的发展宏伟蓝图。全会强调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会把“绿色”作为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对于当前和今后推动我省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河南自然资源的种类比较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但我省自然生态环境本底相对比较脆弱、生态承载能力较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爬坡过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又面临着国家经济新常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因而必须在“十三五”时期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把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化挑战为机遇,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关键抓手,推动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1.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强粮食核心区建设。

  河南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生态环境压力大。比如河南以1.7%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7.5%的人口;以全国1.4%的水资源量,生产了约10%的粮食。河南耕地总面积1.19亿亩,居全国第4位,但人均耕地面积少,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少。要加强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等的建设,大幅提高吨粮田比重,积极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同时加强对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的质量,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要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提升河南粮食生产的科技贡献能力。传统的依靠化肥和农药投入的粮食生产模式不仅造成了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粮食品质的降低,也引起了许多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农田土壤的污染、土壤养分的失调、农业面源污染和河流的富营养化等,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生物防治病虫害、农林间作、立体循环农业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在人类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时代,我国传统的“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和思想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比如黄淮海平原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中的林地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污染、涵养水源、调节农田小气候、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农村木材及果品的需要等生态服务功能。我省土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少,人口密度大,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根据河南的生态环境特征,对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进行结构优化和设计,使其发挥最佳的功能和效益。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定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道路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使得能源消耗日趋巨大,由此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现在我国很多的大城市都面临着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内涝严重、住房紧张、就业困难、身心憔悴等严重的“城市病”(郑州市的情况基本如此,不容乐观)。因此必须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实施“双创”战略,发展壮大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与低效益”向“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发展型”转变,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要以生态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实现我省“产业聚集区”物质生产的生态化,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

  3.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根据我省的自然环境本底特征,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整合多部门综合考虑、统筹兼顾,进行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系统的建设。要提出需要优先保护和重点生态修复的区域,尽快划定我省的“生态红线”,明确各类生态系统管理的量化的指标和任务。目前要继续推进大别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和平原防护林等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和管理,加强沿黄河生态涵养带、沿淮河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廊道的保护和修复,努力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发挥其在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4.全面树立节约和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弘扬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河南人口众多,资源短缺。比如河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相当于全国的1/5和1/6,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700立方米警戒线。全省每年缺水约40-50多亿立方米,多数市区的地下水源地处于满负荷状态。河南省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有“十年九旱”之说。因此要全面树立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大力开展节水和节能力度,开展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建设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和示范城市。采取有利的措施,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向绿色、循环方向转变,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古人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这些都是古代先贤的名言警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肃然起敬!我们要见贤思齐,大力弘扬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形成崇尚俭朴的社会风尚。

  5.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

  我省某些地区的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净化能力,有关的监测结果表明超过30%以上的河流环境水质恶化、生物的栖息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服务功能严重下降。不少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持续加重,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并威胁到地下水的水质。河南多数河道已经成为季节性河流,有水的河道也多数成为排污河道。湿地占全省总面积的6.6%,蕴藏了2000多种动植物资源如珍稀的水鸟、两栖动物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生态系统不断萎缩。由于陡坡开荒、森林砍伐和矿产资源的私采滥挖,造成了河南某些低山丘陵区的地表植被大量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及河流、水库的淤积和贫困的加剧。黄河沿岸的沙化土地还没有得到有效的修复和改善。河南省森林的覆盖率在增加,但人均林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其中人工林面积增长快,天然林比例下降,幼林占的比重较大,而成熟林较少,林龄结构不合理,森林的蓄积量低,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较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制约了我省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到了国土的生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因而,我们一定要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和统一修复。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生态修复工程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原理,对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的与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对于天然林要完善保护制度,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和效益;对于人工林,要加强抚育管理。对于退化的河流、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也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理念,努力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积极推进平原沙化土地的治理及防护林建设,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和修复,建设沿堤防护林带,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

  同时要积极推动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对于人们群众关心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要加大防治的力度。如近年来河南省会郑州市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曾持续长时间出现雾霾天气,被人们戏称为“雾都”、“霾城”,这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的发展。清洁的空气已经成了不少城市居民难得的“奢侈品”,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显不符。对乱排乱倒的不法行为,一定要依法严厉查处。强化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淮河、黄河等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区域生态网络建设,努力营造天蓝水净地绿的人居生态环境。

  6.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和低碳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和生态品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现状,人们的生活方式必须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面对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内涝严重等 “城市病”,我们要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弘扬勤俭节约和低碳生活的理念。积极发展低碳生产方式,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实施低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建设。我们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引导公众参与,自觉抵制一次性消耗品如筷子、塑料袋、包装盒、饭盒等的使用,培养绿色和低碳的生产生活习惯。

  7. 积极推进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河南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城市机动车数量不断激增、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再加上城市不合理的规划、绿色基础设施的缺乏等,造成了城市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其具体表现在 “热岛”效应严重、地表水土流失加剧、内涝时有发生、雾霾天居高不下、交通堵塞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推动绿色城镇和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加大城镇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的防治。

  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我省的新农村建设要尽量的避免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与低效益”的生产方式,要以生态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特色手工艺产业。河南省的新农村建设要保护和继承当地的乡村文化景观,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农村的聚落形态、建筑风格、山水格局、农业生产方式、村风民俗等,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诗人对乡村庭院树木等乡愁的记忆。在新农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尽量的节约自然资源,不能一味的追求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所谓的“新奇特”建筑景观,也不能盲目的大量种植外来的树种。要结合当地的区域优势和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借鉴传统的融合居住、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混于一体的生存模式,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态;乡村及庭院绿化中要多使用本地的特色乡土树种如槐树、银杏、皂荚、榆树、香椿、柿子树、桃树、石榴树、梅花等。

  8.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弘扬生态文化,不断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跨地区和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我们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将生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各级政府和领导意识到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要性。通过科普和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环境、参与环保活动的自觉性。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及时宣传有关生态环境环保的法规和政策,鼓励新闻媒体开展对违法活动的舆论监督和曝光。同时,要把排污量大的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宣教重点,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行绿色发展的能力。要加强中小学生态价值观教育和环境科普知识教育,保护生态环境要从娃娃抓起,久久为功,使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坚守生态空间红线,在未来的五年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河南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大彬)

专题

专栏:决胜全面小康  让中原更加出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研讨会

理论豫军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