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新闻 财经 娱乐 女性 婚嫁 旅游 美食 汽车 房产 家居 教育 健康 中医 科技 法制 城建 体育 公益 视频 商城
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期刊联盟 > 正文

中州学刊

2016-12-20 09:06 来源:映象网

[摘要]

中州学刊2016年第11期

——————————————————————————————————

【文化研究】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梁 秀 文   夏 从 亚

———————————————————————————————————————

摘 要:文化是对人类生活重大问题的根本把握,文化自信涵盖文化内容、文化解释力、文化表达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文化自信必须考虑文化中包含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本质与灵魂。通过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认同,应对文化挑战,促成文化交流,引领文化创新,凸显文化解释力,才能逐步增强、实现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1-0080-07

——————————————————————————————————

收稿日期:2016-10-20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科学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路径研究”(15CX06002B)。

作者简介:梁秀文,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青岛 266580)。

     夏从亚,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 26658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自“三大自信”之后,党中央提出的又一重大论述,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广阔的认识和建构,注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这一内在属性来进行文化建设,以文化意义的深刻呈现阐明了文化之于道路、制度、理论的深刻性、持久性和超越性。文化自信必须在深刻把握文化本质和内容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处理好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文化继承、转化、借鉴、吸收、创新的方式和途径,增强和实现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阐释

  文化是人之为人的内在需求,是对人类生活重大问题的根本把握。广义的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①狭义的文化,即是“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②,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学、宗教、价值观、道德、风俗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其实力、魅力、威力,以文化自信之姿铸就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国家富强文明之翼和民族进步复兴之魂。

  1.文化自信是基于文化内容的自信

  文化内容的先进性是文化自信赖以产生的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承继了五千年来一直未中断的传统文化,文以载道,化成天下,将天地纳入人的胸怀和思考维度,磅礴大气又悲天悯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将实践的品格贯穿到底。在革命和战争年代,无数志士仁人,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凝结为鲜活的红色文化。中华文化在囊括、包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又积极、谦虚地向西方学习。在文化内容的交互作用、酝酿过程中,经过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产生。而文化自信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又一次文化觉醒,以文化自信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自信。简言之,?文化自信即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文化本质,以传统文化实现文化映照,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体现文化特色,以红色文化凸显民族精神,以科技文化引领求真风尚,以他国文化丰富文化内涵。

  2.文化自信要透显文化的现实解释力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客观、准确、全面地把握文化内容,运用文化来阐释和解答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不是夸大文化的内容和作用,过度阐释,赋予文化本身不具有的内容和价值。运用文化来阐释和解答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要体现出文化的历史厚度、现实透析深度、视野广度和战略高度。我们要避免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预设答案,并将答案硬塞到文化当中,这是“削足适履”的生搬硬套做法。此举往往以文化自信的面目出现,貌似解决了现实问题,但因其在阐释、解决问题时并不能切中肯綮,反而失去了阐释的实力,也造成对文化本义的歪曲。另一种情形则是对文化内容的把握不足,存在望文生义或以偏概全的做法,譬如对“形似”的概念不加分析,认为其也“神似”,从表面或者一般意义上用通俗的理论来阐释尖锐的问题,往往导致文化的内力不足而无法做出强有力的说明,又导致人们对文化能否解决问题而失去信心。文化自信是要对文化建设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在文化模式上有自己的创见,给国人提供对人生、社会和国家的深刻的自觉的价值追求;能够为他国、民族提供文化经验,在普遍性文化意义上提供一种民族性、世界性兼具的价值观念,确立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3.文化自信要准确表达并大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文化竞争和交流中,文化自信表现为积极争夺文化话语权,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要对看似普遍的概念如“自由”“民主”等重新定义、厘定,正本清源,查漏补缺。要拥有很强的理论抽象和建构的能力,以理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彻底性来阐释西式自由、西式民主不等于自由、民主本身,其只是自由、民主的一种形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自由、民主才是真正的自由与民主。同时,文化自信必须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对外传播,利用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和机会,与世界学者对话、沟通。面对西方的无理指责时,我们能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理、有节、有据”地予以反击;而面对客观批评时,又能去除姓“资”姓“社”的困扰,抛却西方强权政治的“有罪推定”,虚心接受,不护短,不“愤青”;面对西方的赞赏时,能够区分是别有用心还是言为心声,然后决定是保持警惕还是坦然接受。通过文化传播和交流,赢得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只有这样,误读、误解、贬低、毁损的声音才会自绝于耳。

  总之,文化自信要体现于百姓日常生活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个人既有行动勇气,又有道德担当;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国家兴盛强大又圆融大气。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对世界的变化保持理性,以一种开阔的心胸,置本国发展于世界潮流之中,反思我们的生命动力从哪里来,规划我们的发展目的朝哪里去,至为关键的是确定贯穿其中、引领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立足现实、走向世界、放眼未来的关于文化战略的整体考量。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建设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在文化模式上有自己的创见,能够给国人提供对人生、社会和国家的深刻的自觉的价值追求;能够为他国、民族提供文化经验,在普遍性文化意义上提供一种民族性、世界性兼具的价值观念,确立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二、文化自信的本质与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正确的文化理念必须考虑文化中包含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矛盾系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主要矛盾的地位,它决定着文化的质的规定和方向,对其他矛盾具有引领和统帅作用。“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⑤正是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自成体系,才能与他国文化相区别,文化才具有了“精气神儿”。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

  我们党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的本质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价值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文化层面的具体展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过程中的自我建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要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重要依托。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本质与灵魂,决定了文化立场、文化选择和文化方向,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表现为价值观的自信。

  “只有精神生活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⑥,价值观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核心,它以“应不应该”“值不值得”的方式,以一种价值判断标准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优先排序、行为方式的选择、后果的预设等,从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规范或规避作用。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自信,体现了“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的文化自觉。成中英先生在《新觉醒时代——论中国文化之再创造》中,提到了人类在新时代的五大觉醒,其中包含“生命与文化发展上的觉醒”“社会与道德价值上的觉醒”⑦。时至今日,领悟这两大觉醒的真谛,在于建立一种包容开放、凝神聚气的先进价值观,实现文化生命的延续推进、生生不息、与时偕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赋予人们一种自觉自新的能力,提供一种思想自觉和价值标尺,以一种客观的历史认知,防止陷于历史上传统文化营造的内向闭塞和傲慢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蕴含着促进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精神动力,能够褒有文化生命之延续,赋予文化发展以动力;同时匡正文化发展方向,赋予文化发展真、善、美兼备的价值追求。这对于文化发展抑或民族进步都是持续、有益的推动力量。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

  文化创造不能随心所欲,传统文化是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历史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⑧,国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渐染,以至于“日用而不知”。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是“根”与“魂”的关系。“水必有源,而后不绝;木必有本,而后向荣”,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资源、精神要素,既是肥沃土壤,又是源头活水。核心价值观为承继传统文化开辟了路径,拓宽了领域,提升了境界,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仁”“义”的时代再现,它以一种“精神还乡”的方式,带来心灵的抚慰与正能量的勃发,不是借助于宗教的自我麻痹,不是诉诸物质的醉生梦死,也不是无所事事带来的百无聊赖。毫无疑问,一个树立了正确价值观的人,并且这种价值观又是国人饱含深情并经过理性思考认同的价值观,必定是志存高远、奋发有为的人。个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正能量带来的衍射作用,对他人的辐射和社会的影响,必定是巨大的。它以一种力的平行四边形的作用产生影响,个人即使前进了一小步,整个社会也会前进一大步。因此,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形成之后,社会成员会不断矫正思想、观念及行为,以符合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诉求和道德规范,使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塑造并引领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也是多元文化形态。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还包括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彝族文化、藏族文化、满族文化、瑶族文化、苗族文化、土家族文化等。地域文化又包括齐鲁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岭南文化、三秦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燕赵文化、关东文化等。当然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交叉,都是劳动人民在特定的地域内,通过艰苦卓绝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普通与特殊、本质与表现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在价值追求、道德教化、文化功能等方面,均有契合之处。核心价值观塑造、引领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文化的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应保持适当的张力,要坚持宏观指导和微观实践相结合,体现出不同中有大同、多元中有统一的原则。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民族地区的文化元素,如地方风貌、民间艺术、历史遗迹、风土人情、红色景点等,结合当地群众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文化需求、利益诉求、风俗习惯、生活状况等,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和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讲解方式,如把普通话转变为地方语言,把大道理寓于小故事中,将大英雄与平民榜样相结合,不断凝练出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接近当地人民心理需求、融入日常生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通过抽象、剥离、提炼、转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以及豁达乐观、诚信知礼、注重集体、乐善好施等品格,可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这既继承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和谐发展与实现长治久安的精神力量。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形式、基础资源,更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红色文化的进一步提炼和践行

  “中华民族不仅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⑨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爱好和平、视死如归、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是民族精神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具有穿越时空、直击心灵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红色文化内在地蕴含着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本质上即是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红色文化蕴含的人民立场、民生民权思想至今仍具有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价值理念,是对红色文化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本质上即是对红色文化的践行。

  我们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人民立场、价值观念、精神风貌,通过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和以身作则的社会影响,推动、发挥红色文化触动心灵的价值再现。以核心价值观实现红色文化创新,必须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凝练红色文化的特质和精髓,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提高红色文化品位,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拓宽红色文化传播途径。要深入挖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迫使中国人的革命精神发扬起来,从斗争中团结起来”⑩。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参观红色基地、观看红色演出、体验红色生活、举办专题展览、宣传红色精神等多种形式,以体验式、情景式、生活化的方式,学习、领悟、内化红色文化精神,培育国人浓厚的爱国情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现代科技文化提供价值尺度

  现代科技文化以追求真理为目标,运用科学方法实现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技文化散发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风采,本质上具有相通性。科技工作者践行核心价值观,能够以更加自觉和坚定的态度运用专业知识、理论素养、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在求真的基础上以求善,因求善更加自觉地求真。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主体精神力量和本质力量的自信,通过主体的认知、知识、价值三个方面表现出来。显然核心价值观不能为主体提供专业、具体的知识,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日常生活中的繁杂琐事,“生有涯知无涯”的现实也决定了主体不可能通过一己之力穷尽所有知识以解决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核心词中,虽然没有“科学”一词,但却蕴含着科学精神(11),它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的认知角度和理性的价值观念,而这较之于专业知识,从一定程度上讲更为重要。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既提供了目的性指向,也赋予了主体选择判断能力,并提供了动力源泉,而注入了正确价值诉求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也必然改造了主观世界,使认知活动、实践活动更加自觉、自为。当全社会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内心信念和价值追求时,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尊重、崇尚科学就会蔚然成风。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主体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世界自觉能动的把握,会更加明晰、从容。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借鉴他国文化而形成的评价标准

  文化除了具有民族性、时代性,还具有世界性,具有超越本民族文化价值系统的通约性,从而对他国、民族的文化建设具有启迪意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锋、思想碰撞、价值观冲突迫使每个自觉的民族都要了解、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康德、马克思到梁启超、鲁迅,都公开宣称自己是世界公民或世界人。这些中外哲人安身立命的基点蕴含着时代和历史的大智慧。汲取先哲智慧有助于识别前进路上的陷阱。”(12)学习借鉴是自觉、自为民族的必然行为,警戒不足、自我反省也是应有之义。人类文明是多元的,每个民族尤其是民族精神,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由于东西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必须处理好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不能过于追求世界性而泯灭民族性。在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关键在于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质的稳定性,这是底线和原则。核心价值观是保持文化本质、立场的“定海神针”,文化交流、交融中的冲突和摩擦是正常现象,但对那些带有西方意识形态性质、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危害国家安全、败坏品德的思想、理论、文艺作品等,我们则要坚决摈弃。人类文明的多元形态,如繁星在天,异彩纷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博采众长,和而不同,核心价值观才能“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价值观自信促成民族文化自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自信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维度和实践品格的统一,是价值意识的理性表达,具有上升为信仰的潜质。信仰是凝聚的旗帜,站在信仰的高度来理解和透视核心价值观,就不难理解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实现文化自信的意义。

  1.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文化认同

  我们要唱响主旋律,理直气壮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3)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关键在于增强其说服力。停留于表面的蜻蜓点水式、不顾群众思想实际的强制灌输式,只能让人敬而远之甚至厌恶反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讲清楚是基本要求,讲透彻是根本目的,只有大家认可了,信服了,觉得有道理,才会自觉遵守、践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要体现在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八个方面:上至国家大政方针、下至百姓日常生活要体现核心价值观;激进言论抑或保守观点要用核心价值观矫正、引领;立足传统文化、把握未来文化走向要坚持核心价值观;内政外交要始终不渝地贯彻、彰显核心价值观。通过书籍、广播、电视、网络、报业、微信、微博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社会大众作为道德主体的自觉自为,国家作为责任主体的积极引导,二者相结合;市场话语和文化产业部门要巧妙配合,寓核心价值观于文化产品中;理论工作者可以和文艺工作者强强联合,打造精品;借鉴传统文化如儒学的传播方式,使社会大众在浑然不觉中接受、笃信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为道德主旨和行为准则。

  价值观是“人各有志、各有所爱”的深层区分因素,价值观认同成为群体普遍化的规范之后,群体便会在主流文化中实现精神价值诉求,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如果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国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价值追求,作为信仰而存在,那么,在核心价值观文化聚合功能的基础上,文化自信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形成,核心价值观凝气聚魂的功能即源于此。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应对文化挑战

  整个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个国家、民族营造一种健康、良性的文化环境,塑造一种深刻、丰富的文化理念,培育出具有伟大人格、崇高理想追求、健康价值观念、世界精神品格的社会主体,在发展道路上,能够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防患于未然,以一种良性循环、科学发展的态势,迎接挑战,化解人类生存危机。当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在国内引发了一些文化“物化”、文明失范现象,社会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精神空虚、心理焦虑等问题,缺失“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心灵归属。在一定范围内,核心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处于共生的状态,非主流价值观的“野蛮生长”,大有解构、消解核心价值观权威和合法性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核心价值观,并且使核心价值观永远处于一种警醒的状态,不断关注社会现实,以解决问题为契机和突破口,使自身永远保持一种奋进的激情,能够为当前制度和行为提供深度阐释和理性说明。

  “在与西方价值观竞争中,西方价值观占领了道义制高点和真理定义权,并以普世的名义宣判他者文化的非正当性。”(14)中国尚未掌握话语规则的制定权和主动权,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学者提出的观点、理论,仿佛只有获得西方学界的认可,才具有了理直气壮的自信。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真正的文化自信,是中国也有权利、能力、魄力去界定西方。在文化竞争、挑战中,通过弘扬核心价值观,理性对待西方强力推行的、冠以“普世”名号的价值观,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西方价值观并非“美颜神器”,存在着“橘枳不同”的问题。当前,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一种健康、良性的文化环境,塑造一种深刻、丰富的文化理念,培育出具有伟大人格、健康理念、世界品格的社会主体,在文化竞争与挑战中,以价值观自信整合、引领其他文化形式,进而增强、实现文化自信。

  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促成文化交流

  “每个国家、民族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文化。那些人性中共同的东西,以真善美打动灵魂的东西,与我们身体的完整性和情感的脆弱性特别相关的伦理观念”(15),是可以成为价值共识的。“如果不承认在各民族文化中都具有普遍意义的因素,那就很可能走上文化的相对主义,认为没有什么真理(哪怕是相对意义的真理),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一来,在不同文化间很难形成对话,很难对遇到的共同问题解决达成共识。”(16)对待他国、民族文化,要本着有利于培育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的原则,以“拿来主义”之态势,既有理性精神、批判意识,又要有距离意识,不能因其新奇而理所当然视为先进。

  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性的创见,在深度对话、批判汲取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学习西方国家建构和传播本国价值观的战略、机制和途径,以及文化设计、发展目标和创新计划。学习、吸收他国文化要学精、内化,花拳绣腿不行,亦步亦趋不行,邯郸学步更不行。吸收借鉴不是单纯的“物理嫁接”,而是要产生“化学反应”,作为养分促进中国文化骨骼的发育、强大。在核心价值观自我理解与觉解的基础上,提升、丰富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既把中国文化带到世界文化的水平面上,促使西方文化了解中国文化;也使中国文化以自身的世界眼光和深层次性,从文化发展的世界图景中思考自身的文化发展与建设问题,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引领文化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对核心价值观的探讨、研究并未终结,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概括、凝练、提升。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文化创新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前提是对文化遗产做客观的清理和现代转化。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进文化建设,也就意味着思想清理和文化积累的双重任务。以传统文化的创新为例,传统文化的诸多内容是精华和糟粕杂糅在一起,涉及发扬光大、辩证对待、创造转化还是完全摒弃的态度和做法。创造性转化,是指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今天仍然具有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但其表现形式是封建宗法社会的产物,需要加以改造和转化,赋予其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如“二十四孝”中“埋儿奉母”一例,推崇孝道的精神固然需要传承,但具体行为则要完全摒弃,同时,也要讲清楚这种今天看起来“惨绝人道”的做法,是“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的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文化创新既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将古人放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去理解,不苛责古人;同时,也要讲清楚符合核心价值观价值理念的做法,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即是对那些公认的优秀文化成果、那些可以成为构建核心价值观思想来源的内容,进一步挖掘、完善、补充,进一步增强其时代吸引力和现实感召力。如“天人合一”观念,我们既要和当今的环境伦理、生态文明相联结,还要注意不能赋予传统文化本身所不具备的内容,不能过度阐释和美化。构建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创新,可在诸种文化形式创新的基础上,分而后总,实现文化创新的质的飞跃,实现中华文化的再创造与大发展,借此实现文化自信。

  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凸显文化解释力

  任何价值规范的建立都必须立足于生活和实践,并非单靠抽象的认定。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进文化建设,要在古今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本着批判继承、兼容并蓄的方针,做出理性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目标、取向、准则于一体,所承载的价值理念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而走入国人内心深处。当前在利益生成方式和权益分配机制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公平、正义的缺失。在实践中通过核心价值观凸显文化解释力,关键在于营造一种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正当利益诉求的社会环境和利益机制。“‘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7)要承认个人、群体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但作为国家、社会的一分子,还有着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而这正是实现特殊利益的保障和条件。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富足,最终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落脚点。社会要免于分崩离析,社会行为要免于掣肘,应通过践行核心价值观,使阻碍实现文化自信的观念、因素逐步地、彻底地走出历史舞台。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8)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普遍感受到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带来的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健康向上的审美旨趣,更加注重道德观念的培育和文化素质的提升,社会上涌现出彰显核心价值观的城市精神、行业精神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自信的本质与灵魂,应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功效凸显文化的现实解释力,以此构筑文化自信。这是一种“用事实说话”的路径,比单纯的一厢情愿式的说教更加入脑走心。

四、结语

  概而论之,“从文化中我们可以读出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生命、对社会和对宇宙的深度思考”(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物化”世界建立精神家园,解决理想、信念、动力、凝聚力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扬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关注并回应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时代问题,通过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整顿文化秩序,引领文化思潮,具有深刻的现实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慎思明辨、为我所用,具有了不卑不亢的文化气度。核心价值观融历史视域、时代精神、世界视野于一身,集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于一体,确立了文化理性精神,成为先进文化的本质和灵魂,价值观自信成为文化自信的集中显现。在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普遍交往中,核心价值观内聚国人、外塑形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印记,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名片,也铺垫了增强、实现文化自信的康庄大道。

——————

注释

①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页。②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23页。③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红旗文稿》2010年第16期。④⑦成中英:《新觉醒时代——论中国文化之再创造》,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第40、5—9页。⑤[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353页。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9页。⑧(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0页。⑩《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4页。(11)《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科学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研讨会》,《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3期。(12)袁伟时:《文化与中国转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48页。(1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14)张涛甫:《再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兼论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借鉴》,《东岳论丛》2012年第11期。(15)徐向东:《道德哲学和实践理性》,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45页。(17)(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6、134页。(19)王泽应:《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5期。

责任编辑:采 薇????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Liang Xiuwen   Xia Congya

  Abstract:Culture is a fundamental grasp of the major issues of human life. Cultural confidence covers cultural content,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Cultural confidence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of various factors that are included in culture and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Socialist culture contains rich cultural content.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essence and soul of cultural confidence. By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realize cultural identity, cope with cultural challenges,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lead cultural innovation, highlight cultural explanatory power, we can enhance and realize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责任编辑:王庆河)

专题

专栏:决胜全面小康  让中原更加出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研讨会

理论豫军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