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杨健燕 201500012
世界范围内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正在推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合作倡议,中国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可见,“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中国新时期审时度势情况下实施的开放战略,又是在互利共赢的价值取向和分享发展的新理念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还是顺应世界潮流,主动融入全球化并主导全球化的国际性区域发展举措。正因如此,自从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不仅令国内各个地区看到更广阔空间范围的发展机遇而为之振奋,同时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同。
“一带一路”开放倡议的战略定位
同以往的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原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不同的是,“一带一路”走出了国门,走出了亚洲,把我国同来自亚洲、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欧洲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首次实施的融入了其他国家的国际性开放战略。对于中国国内而言,“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要重现唐朝时期东西文化、经贸交流的盛景;另一方面为中国解决国际政治领域重大关系问题提供灵活框架。除此之外,还在我国经济国际化、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和发展内陆省份与扩大内需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国际社会而言,“一带一路”战略反映了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日益加深的市场化,各国各地区之间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各国的生产和流通及其经济活动进一步越出国际化。这就必然要求世界各国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成绩,就必须消除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机制和体制障碍,切实推进全球化进程,而“一带一路”恰恰是适应全球化的结果和产物,是引领全球化的载体和纽带。
从区域范围来看,“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陆上丝绸之路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中间串着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西边接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国内部分包括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范围来看,以古丝绸之路的路线为基础,始于东亚,途经中亚,延至欧洲,辐射蒙古、南亚、俄罗斯、西亚、北非等周边国家和区域,形成以中亚为中心,世界上距离最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中国与东盟连接,而且能够辐射南亚和中东,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联起来,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形成海上新丝绸之路。在空间范围上,新丝绸之路可以划分为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三个层次,其中核心区包括中国、俄罗斯和中亚5国,扩展区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国及观察员国,辐射区包括西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核心区与拓展区构成狭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拓展区与辐射区构成广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带一路”引领下的互利共赢合作空间
中国是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大国总是面临着如何使其它国家认同自己在国际体系中发挥特殊重要作用这一问题。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治理作用的前提是,在国际事物中有足够多的国家明确支持并认同大国的这种作用,从而使得大国行为有合法性和可行性。中国要想成为这样的大国,就要向世界呈现自己的文化价值和外交理念。互利共赢和分享发展就是中国向世界亮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和外交理念。互利共赢不是权宜之计,分享发展不是短期行为。互利共赢是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层面的文化价值观,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独特文化内涵。分享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我国倡导的经济合作新理念,是世界各国都能接受并且愿意接受的利益诉求原则。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可以促进中国和欧亚,特别是中亚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一系列合作。这些合作领域包括:一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地区在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和能源管道等六大方面的互联互通建设对中亚国家而言,不仅摆脱了传统线路出口单一、易被卡断或要挟的弊端,也使其直接和一个国际能源需求大户“无缝对接”,并有助于改善其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对中国而言,有助于实现油气来源多元化,以及带动优势产业走出国门。
二是能源工业领域合作。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管是为了满足当前国内能源需求,还是为了保障未来发展的能源供给,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俄罗斯与中亚五国都是新兴经济体,更是身处世界的能源富集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大都希望依靠丰裕的油气资源,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不仅能达到能源供求对接,更能实现区域能源产业互补,各国经济协同发展。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应在“亲、诚、惠、容”的创新理念下,树立新型能源合作观,共建新型能源合作关系。
三是国家产业转移与新产业领域合作。“一带一路”是欧亚各国合作日益深入、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协调背景下提出的亚欧大陆带状经济合作战略。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对“一带一路”产业转型与合作进行分析发现,产业承接与转型合作的关键要素是禀赋升级与比较优势培育、硬性与软性基础设施改善以及科学技术与工业合作。将技术创新、金融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是推动“一带一路”产业合作与转型的现实路径。
四是贸易与物流产业领域合作。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关系非常密切,且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贸易潜力巨大。因此,深入发展中国—中亚的贸易合作将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的繁荣和稳定,有利于以线带面,实现全面发展。就物流合作领域而言,从物流通道的发展来看,中国目前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连通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多方面的交通运输线路;从物流节点发展来看,中国西部地区面向“一带一路”的物流节点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建立了综合保税区、综合物流园区(物流交易中心)和边境合作中心等综合性的物流节点。
五是科教、文化、旅游产业领域合作。中亚五国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虽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有不少合作的空间。就教育合作领域而言,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与中亚的教育合作方式或构想主要包括建立孔子学院、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以及构建中亚教育经济圈;中国与俄罗斯的教育合作主要包括合作办学、人才交流和学术交流。就科技合作领域而言,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农业科技、能源科技和气候环境合作等领域有不少的合作空间。
共享共荣攻坚克难的分享发展新理念
首先,自然条件差异制约“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土地虽然广阔,但是自然条件差,高山、沙漠、戈壁阻隔了城市间的交流,各城市之间过远的距离也使得区域要素市场呈现相对独立、封闭的特点,城市间要素流动慢。而要建立跨区域的经济带,实现区域一体化需要付出很高的经济成本。自然条件决定了丝绸之路是最艰难的经济带,区域一体化也是空间跨度最大、建设周期最长、难度最大的区域一体化。
其次,各国经济体制差异制约“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各国都属于转型国家,和中国一样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亚五国十多年的经济体制转轨基本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构建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框架。但是由于转型的方向、速度和深度有差异,因此各国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一是体制方面的差异。“中亚五国普遍注重国家在构建市场经济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借鉴和选择了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而俄罗斯更倾向于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二是体制转轨方式的差异。中亚五国中除吉尔吉斯斯坦选择了“休克疗法”外,其它四国都选择了渐进式模式。由于各国体制上的差异,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不同,在市场一体化方面面临着制约。
再次,各国利益差异制约“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目前,“一带一路”区域内存在多个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国别构成、区域分布、合作范围与合作机制均存在一定差异。传统丝绸之路是各国合作的天然纽带,它将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联系起来,将共同利益做大做强,最终使各国从中获得裨益。但由于沿线国家条件不一,利益诉求或有不一致,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各国利益的差异甚至存在利益冲突。同时,中国和西亚由于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国家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性,整合国家利益和目标,确认共同归属感的难度较大。
复次,各国政策差异制约“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的中亚各国,和我国一样都是由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各国转型的进程不同、体制不同,导致政策的差异性比较大。“一带一路”区域一体化不管是在护照、签证,还是复杂的关税政策方面,都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和政策应用方面面对一些困难。因此,这种体制和政策的差异性构成了“一带一路”区域一体化的制约。
最后,各国文化差异制约“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区域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交汇地区,“一带一路”区域一体化是多元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体化,各国文化、宗教都存在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既构成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制约因素,也是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因素。在文化差异背景下实现区域一体化要做到求同存异,趋利避害,寻求有效对策,加强互利合作。
总之,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结构提升到了要素优化阶段,从沿海到内地各地区阶段性推进再到全球化的阶段。在这个要素优化和全球化阶段,无论面临再多的困难和挑战,中国人民都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界各国正义力量支持下,本着亲诚惠容的外交原则,本着共享发展的良好愿望,通过互联互通、精诚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杨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