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发行方院线利益分配战:地产商称最大赢家

2012-11-21 08:3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就在此前,保利国际影城原本在门头沟地区也有投建计划,但原本150万元的租金价格被人抬高到350万元,核算了性价比之后只有放弃该项目。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 在国内影院每年创下的100多亿元票房中,制片方和影院分到手的钱加起来也不及进入地产商口袋里的钱多。

  不仅是房租压力,吴鹤沪表示,在放映成本上,影院的压力也在逐年变大。

  “过去用的是胶片放映机,胶片费用都是片方出的,张艺谋的《英雄》放映的时候,光胶片就要1300多个拷贝,每个成本要1万元,这样光拷贝胶片就要1300多万。但是现在技术革新了,影院改用数字放映技术了,发行方只需硬盘拷贝就可以完成,而影院的成本却因为新技术而上升,原来一台胶片放映机只要5万元左右,但是现在一台数字放映机要50万左右,光播放资产的投入就是过去的10倍。后来又出现了3D放映,光一副3D眼镜就要几百元,这个又是要几十万的投入。” 吴鹤沪表示。

  新秩序胎动

  21日举行的看片研讨会,很有可能会采取此前《金陵十三钗》的模式

  相关资料显示,当年张艺谋和张伟平组建的新画面公司在推出《英雄》时,首次向院线方提出40%的分账比例;到《十面埋伏》时又把分账比例提高到了41% ;之后《满城尽带黄金甲》又把分成比例提高到了4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每次将自身电影票房的分成比例抬高后不久,整个电影上游的分成比例都随之水涨船高。

  2011年末,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单挑全国八大院线,要求片方分账比例由43% 提高到45%,当时也招来八大院线的联合抵制。后来在电影局协调下,经双方沟通确定:该片票房在5 亿元以内的,制片方和影院按照 45%:55%来分成;超过5 亿元的部分,则按照41%:59%来分成。由此,业内认为, 21日举行的看片研讨会,也很有可能会采取《金陵十三钗》的这种模式,只不过约定的金额应该不会定在5亿那么高。

  根据好莱坞的经验模式,美国每一家公司在上片前都会和院线谈判,不同影片的分账比例也不同,而且还取决于影片上映多久,一般多采取阶梯式分账。片方和院线的分账比例第一周平均为 70%:30%,极个别大片可达80%:20%,甚至90%:10%。从第二周开始,片方的分账比例将减少,院线的分账比例将提高,可能变为60%:40%;第三周以后再递减,可能降为40%:60%、30%:70%。

  不过,院线方也有拒绝的理由。根据《金陵十三钗》的分账模式,当票房低于 10亿时,对片方有利;只有当票房超过10亿时,才对院线方有利。而最终该片的国内票房收益只有6亿元出头,八大院线当时大呼上当。

  “现在的国产片市场还远远没有到供不应求的地步,如果你拍得非常好,那你还有发难的资本,但现在国产片的水准如何,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吴鹤沪表示。

  (张汉澍)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