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残联理事长崔建平情注残联工作受人赞

2016-11-23 15:20 来源:映象网

崔建平情注残联工作

崔建平情注残联工作

  映象网汝州讯(记者 杨增强 通讯员 郭向超 陈亚乐)11月23日,从汝州市残联传来消息,在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近期召开的全国表彰会上,该单位理事长崔建平被授予“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崔建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调任汝州残联掌舵后,为汝州残疾人工作及残疾人事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映象网记者独家进行了采访。

  “只有带着真心和感情的人,才能热爱残联工作,才能精心干好残疾人事业。”

  汝州市残联理事长崔建平把自己常说的这句话当做座名铭。自2009年履职以来,他诚于事业、精于求索,团结带领残联一班人凭真情实干使汝州市残联跨入全省先进单位行列,连续7年被河南省政府残工委评为“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凭心报得三春晖。“入情、创新、知心”,这条工作轨迹凝聚着崔建平太多的付出和求索。

  入情,只有把残疾人当做自己的亲人,才能踏实地去做“孺子牛”。

  崔建平以真情实干为“弱势群体”注入了春天的曙光。

  2009年11月,在汝州市人大常委会任中层干部的崔建平调任市残联理事长。到知名度低得连群众都不知道的残联工作,亲朋好友很是不理解,面对劝阻与非议,他毅然决然服从组织安排,并下定决心要在“冷清”的“弱势”部门创出一番新天地。

  亮相时崔建平在机关干部大会上讲的那句话把大家的心拧在了一起:“我们只要带着视残疾人如父母、如姐妹的感情去投入工作,就会热爱这项事业,并能精心把它干好“。这句动情的话扎根在了每名工作人员的实际行动中,并成为了工作的准绳。

  残联面对的是占全市总人口6.5%的6.8万残疾人,崔建平施政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干部素质,改变机关工作作风。他认为,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与时俱进的整体素质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基础。

  崔建平有特色地提出“三联制度”,即联系实际、联系基层、联系残疾人,并以此作为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纳入到责任制考核中。市残联规定,机关干部每人要长年联系1个乡镇街道、联系1户残疾人家庭,在联系中交朋友,做实事,在联系中摸清底数搞调研。

  崔建平率先垂范,他把陵头镇养田村的肢体残疾人毛建平作为他的联系户,有空就去探望,逢年过节慰问,给予无微不尽的关怀,还用自己两个月的工资购买了5只优种绵羊,让他从事养殖,自力更生,摆脱贫困。

  小屯镇杨其营村的李许要在上中学时患强直性脊椎炎和肾炎,举家欠债10多万,四处求医诊治,病情得到基本控制。生性好强的李许要在2009年6月以优异成绩在南阳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系毕业。由于身体残疾,工作没有着落。理事长崔建平得知后,多次到市人社局、卫生局协调,终于使李许要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李许要在给市残联写的感谢信中说:“感谢理事长,市残联是我永远的家”。

  理事长的垂先垂范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在“三联”中,市残联机关干部不仅摸清了底数掌握了实情,而且发现、扶持、宣传、树立了一批批自强自立的残疾人典型。

  机关干部作风的转变是搞好工作的基础,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则是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工作实效的手段。崔建平下决心理顺管理环节。

  市残联把涉及到的所有工作内容全部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具体科室、个人,做到人人担责任、个个扛指标,分三个层面层层签订责任书。一是理事长与机关科室负责人签,二是理事长与各乡镇、街道主管镇长签,三是市残联各科室负责人与工作人员签。在保障落实中,加强平时检查和年终考核,对残联机关内部和乡镇街道实行百分制考核。宏观与微观的管理带来了市残联和残疾人事业的可喜变化,形成了“奖勤罚懒,褒优抑劣”的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风气。

  创新,只有不懈求索,残疾人事业才能实现辉煌。

  崔建平如是说,并如实做。他把求索创新始终做为他工作的主旋律。

  崔建平认为,残联不是事业,只有与社会划等号,才能构成残疾人事业。因此,没有领导的重视,部门的关心,社会的参与,残疾人事业便没有生命力。

  为了争取领导重视,汝州市残联每年都把自己的工作思路、打算等,分别向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作全面详细汇报。在日常工作中,既主动汇报工作进度和成效,又及时邀请市四大班子领导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检查指导工作。同时,崔建平充分发挥自己人大常委会委员的作用,每届都要向市人代会提交3-5件建议案,以利引起市领导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关心残疾人事业上,汝州市残联主动出击,及时沟通,提出想法和建议,共同研究有关政策、探讨解决方案、争取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通过崔建平的努力,汝州市残联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机关内设“五部一室”,下属事业单位有“三个中心”,现有干部职工78人,全部经编制批,实现了机构完善、人员充实、作用发挥良好。几年来,崔建平累计向市财政和上级残联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汝州市广大残疾人普遍得到实惠,残疾人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为了动员社会参与残疾人事业建设,汝州市残联与市内媒体联手开设专题、专栏、专题论坛,并以“文化墙”板报,拍摄电视专题片,开展文化活动、运动会、活动日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大张旗鼓地推广残疾人自强自立典型、表彰爱心助残模范、弘扬助人为乐精神,打造残联文化形象。

  主动性的工作个性创新了市残联的工作方法,崔建平又以辨证性的思维审视并运用着一则古老的命题:“授人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人以渔,足食终身之鱼”。

  “授人以鱼”,整体的工作格局调动了全市协力解决残疾人的切身利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几年间,各级领导节日走访慰问残疾人、深入家庭了解情况已成为一种制度;企业界、知名人士、社会群众献爱心资助残疾人也蔚然成风。市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局也以行政资源向残疾人倾斜。

  “授人以渔”则以社会的合力丰厚着残疾人的福祉。市残联联手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农村残疾人创业、建业,并发挥扶贫助残基地的辐射作用,支持残疾人发展种养业。5年间,全市先后投入60多万元兴建了5家扶贫助残基地,带动了1500多名农村残疾人走上了自食其力的脱贫之路。

  知心,深知残疾人所想,并由此拓开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心结”搞服务,是崔建平不断破解的主题。

  崔建平在走访小屯镇山王村残疾人孙要伟时,看到他因煤矿事故造成高位截瘫,常年躺在病床上,心里很不是滋味。崔建平由此引发思考,在民生福祉提升后,下肢重残人最渴盼的是解决出入问题,使他们能融入社会。为解开残疾人这个“心结”,崔建平多次向市领导汇报,争取资金,购置1500台轮椅,为1500名肢体残疾人带来了新的欢乐。

  “缺技能”是有劳动能力残疾人最普遍的“心结”。几年间,市残联下力量破解这项课题,采取多种形式增长残疾人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充实自强自立本领,完善了“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载体、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多元培训途径”的培训制度。每年都有近千名人接受专业技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自2010年以来,残疾人就业率每年都以1—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达到了90%,5年间累计安排残疾人就业3760多名。

  几年来,崔建平先后荣获河南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残疾人工作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被平顶山市政府授予“个人二等功”,连续六年考核等次为优秀。

  “金奖银奖不如残疾人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残疾人的口碑”。民心所向提振着崔建平和他的同事们干好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有决心要使汝州市残联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责编:陈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