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最新消息 > 正文

筑梦九天写忠诚——记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2018年05月18日09:17  来源:人民日报

5034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八日,航天员景海鹏(左)、陈冬在四子王旗着陆场顺利返回。孔方舟摄(新华社发)

  太空,人类梦想的疆土,寥廓而深邃。

  这是一种极为震撼的体验:从343公里之外眺望地球,大地脉络分明,海岸线清晰绵长,青藏高原的雪域云天仿佛触手可及;

  这是一段壮美无匹的征程:一人、二人、三人……寥寥数人的出征胜似千军万马上战场,每一次都标注了中国人探索未知的新高度;

  这是一个千锤百炼的英雄群体:在中华民族的奋进史册里,飞天勇士叩问苍穹无疑是最精彩的篇页之一。今天,他们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新华章。

  他们,就是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

  这是属于全体航天员的荣光。

  2017年7月28日,八一大楼。明亮的双眸、庄重的神情、挺拔的身姿,51岁的航天员景海鹏昂首阔步走上前台,亮闪闪的“八一勋章”紧贴胸口,让3次进入太空的他心潮澎湃——这既是向最优秀军人颁发的最高荣誉,也是伟大祖国给最勇敢战士授予的最高功勋。

  中国航天员的脚步,伴随着国家强起来的鼓点,正以“世界瞩目的速度”走到一个个新的方位——

  2013年6月26日8时07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王亚平站在“最高讲台”,一堂40分钟的太空科学课,在千万青少年心底播下科学与梦想的种子;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这短短3年里的两次飞行,飞行时间超过历次总和的两倍,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超过以往的总数。

  一次次中国飞天的步伐,留下的是民族永恒的记忆,中国人来到了太空,而且有信心、有能力飞得更高更远——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用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飞行14圈、近60万公里,在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漫漫征途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数字。时隔短短两年,费俊龙、聂海胜执行危险性及难度系数均高出很多的神六任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在343公里的太空轨道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让茫茫太空多了一抹五星红旗的鲜艳;

  2012年6月18日17时04分,景海鹏、刘旺、刘洋“飘”进天宫一号,太空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之家”,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刘旺以不到7分钟、误差18毫米的中国精度,赢得世界喝彩……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13年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走好新时代征战太空的新征途,这份豪情壮志始终在航天员们心中激荡。

  “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

  有时候,梦想会在一瞬间悄然而生。

  2003年,当杨利伟飞向太空时,两名年轻的飞行员在不同地方,同时通过电视目睹了火箭升空的那一瞬。25岁的陈冬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像杨利伟一样飞向太空,为祖国飞得更高?”23岁的王亚平看着火箭灿烂的尾焰,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中国已经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

  唰!当整流罩打开,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右舷窗亮了,壮美的太空又一次让景海鹏惊叹。一句“爽!”喊出了陈冬初见蓝色星球的震撼,也喊出了他实现自己飞天梦想的酣畅。

  飞行归来,有小朋友好奇地问王亚平:“你在太空中会不会做梦?”她笑着回答:“在太空,不管做不做梦,我都已经在自己的梦里。”

  每一位航天员深知,飞天梦,不仅仅是自己的梦。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每次载人飞行,有超过10万名的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托举起英雄飞天。“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形容:“离开了集体的力量,个人将一事无成。”

  刘洋说起一个令她感动的小故事。发射塔架上有个供紧急撤离的逃逸滑道,52米高,航天员会在执行任务之前进行训练,而技术人员会提前试验。一位年轻的女航天教员对刘洋说,她试跳时,看到下面黑乎乎的,两腿在发抖,但想到是给航天员们当“沙袋”,又觉得挺开心。

  “到了太空,地球的引力变得微乎其微,祖国的引力却越来越重。”航天员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每次飞临祖国上空,心跳都会加速,会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国的疆域,情不自禁地隔着舷窗想去触摸,每一次都会热泪盈眶。

  费俊龙这样对国外同行说:“你可以分享我的快乐,却无法分享我的自豪。因为在我身后,有强大的祖国,站立着13亿多人民!”

  有一个场景让杨利伟至今难忘。2004年,他在美国纽约访问时,应邀出席华人华侨的一次活动。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华侨拉着他的手,语调颤抖,脸上满是泪痕:“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

  刘洋珍藏着一张照片。2012年10月,她参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60周年校庆,一位退休女教授挤过人群与她合了影。次年5月,当她再次来到这里与学校附中师生座谈时,一名小男孩递给她一个信封说:“这是我奶奶给你的,我长大了也要当航天员。”刘洋打开一看,竟是去年跟那位退休女教授的合影,背面写着:向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致敬!

  跨越“上天的阶梯”,创造了训练零淘汰率纪录,在世界航天界绝无仅有

  1998年1月5日,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百里挑一、精心选拔的14人,汇聚北京航天城,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他们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诞生。

  自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一飞冲天,人类已进行上百次载人航天飞行,共有数百人次进入太空。面对风险莫测的飞天旅程,需要脚踏实地去追赶。

  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大队公寓的门柱上,镌刻着“珍惜崇高荣誉、迈向更深太空”的队训,见证着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从天空向太空的跨越。天空与太空,一字之差,被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形象地称为“上天的阶梯”。

  14名首批航天员进入航天员大队时,年龄最小的近30岁。工作了10多年,书本也搁置了10多年,猛然间捡起书本当学生,要在一年时间里系统掌握许多生涩的学科理论,对每个人无疑都是严峻考验,因此也被称为“登天第一关”。一位来上课的老教授说:“要在3个月内教完一年的高等数学课程,可真把我难住了。”

  王亚平在参加航天员选拔时问杨利伟,成为航天员最难的是什么?杨利伟回答了两个字:“学习。”等她加入航天员大队,才真正体会到“学习”二字的分量。

  于是,航天员们重回课堂,白天上课、训练,夜里复习、预习,航天员公寓成了“不夜城”。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是第二道坎,包含了众多艰苦万分的训练。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飞船返回地球时,人要承受自身重量数倍的压力,很容易造成人的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导致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刘洋曾说:“太空虽然向女性张开了多情的怀抱,却从不有所偏爱。”她刚开始进行离心机超重训练时,短短几十秒,6个G的负荷就已让她如跑了万米一般,双腿发软,精疲力竭。

  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常人只能承受3到4个G的重力加速度,航天员却要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训练中,他们的五官被挤压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飞,胸部极度压抑,呼吸非常困难,手臂抬不起来。一位航天员的母亲看后,一边流泪一边不住地摆手说:“不看了,不看了!”

  做这种训练时,航天员手边有一个红色按钮,一旦挺不住了就可以立即按动红钮,请求暂停。但20年来,没有一个人按过这个红钮。

  太空飞行中,航天员每一步操作、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关系任务成败。飞行手册是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的宝典,所有指令都汇集在9大本、上百万字的厚厚手册里。在飞行程序训练中,他们做的笔记摞起来比桌子还高,数以万计的指令成为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每个人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最终,经过严格考核与评定,先后选拔的两批21名航天员顺利通过考核,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纪录,在世界航天界绝无仅有。

  1 2

文章关键词:尾焰;李庆龙;交会对接;飞天;飞船返回 责编:王芳菲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军报揭秘:为什么长征七号的尾焰多了蓝色?

    公元2016年6月25日20时00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升级版”太空摆渡车——远征一甲上面级,成功将六类七项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

  • 华北多地出现不明飞行物 专家:肯定不是卫星发射

    对于网上有网友认为,这有可能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四号乙火箭搭载高分五号卫星航天发射,王亚男认为有这种可能性。根据网上2018年中国航天发射预报时间表显示,4月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是有长征四号乙火箭搭载高分五号卫星航天发射计划。

  • 潜艇官兵学习十九大报告矢志担当新时代使命任务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正值372潜艇官兵岸港备战。372潜艇原政委张学东现任支队副政委,党的十九大召开当天,他特意到艇队宿舍与官兵一同观看大会开幕直播。

  • 原标题:央视揭秘辽宁舰首次远航露脸的仨人啥来头?

    据央视报道,此次辽宁舰实现了走出第一岛链航行训练,跨海区开展航母舰载机战术训练、按航母典型作战编成组织全要素、全流程编队整体训练等多项历史性突破。据媒体报道,作为中国首批航母舰员,辽宁舰舰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军官达到98%以上,博士硕士也有50余人,陈岳琪就是其中之一。

  • 太空商业化前景

    就在美国火箭10月28日爆炸后不久,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官员阿列克谢·克拉斯诺夫就主动表示,如果美国需要运送紧急货物,俄方愿意提供帮助。早在2012年10月7日和2013年3月1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就利用自行研发的龙飞船和猎鹰九号运载火箭,顺利完成了两次国际空间站的补给任务。

  • 俄机投伞靶 中方不适应其慢

    电波中传来编指口令,舰长张若飞迅速下令,盐城舰驶入射击阵位,炮瞄雷达牢牢锁定目标。

  • 各国竞相研究紫外通信等新概念光电对抗系统

    特别是近年来,诸如红外微光融合侦察、红外探测预警、紫外光通信和高能激光等大批新兴军用光电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令现代战争舞台更加充满悬念。随着激光技术的新突破,用高能激光武器拦截导弹成为可能。

  • 航天员陈冬将首次出征载人飞行!咱河南人为你骄傲

    今天,他举世瞩目,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神十一”飞行乘组航天员。姚志强老师哪里知道,为了实现飞天梦想,陈冬正在航天城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整整6年,几乎把自己和外界隔绝。

  • F-35上航母 美地勤头盔写汉字“过劳死”

    近期,数架美军F-35C在航母上完成了最新一次大规模测试,进行了上百次的弹射与着舰。

  • “航母Style”网络爆红 网友争相模仿

    “航母style”也叫“起飞style”是2012年11月24日由央视第一次以官方报道形式对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舰载机首次成功降落在辽宁舰上为爆发点,引起的网络模仿热潮。网友们对航空母舰的起飞指挥员兴趣有佳,因此以航母起飞指挥员为模仿对象进行狂热模仿。

  • 朝鲜公布潜射弹道导弹试验照片 能看出什么秘密?

    图中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背后显示器画面上出现了导弹的弹道轨迹测控显示画面,可以看到导弹采用高弹道试射的典型轨迹,表明这是一次成功的高弹道全程飞行试验 全体参试人员与金正恩在“新浦”级潜艇前合影,可以看到潜艇指挥台围壳的部分细节,例如排水孔,表明该艇只有一个导弹发射管

  • 金正恩指导试射3枚战术导弹 射程有所提高

    朝鲜27日宣布,成功试射“新研制的超精确战术导弹”,标志着国防能力建设取得“大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指导试射并表示“非常满意”。韩联社援引这名军官的话报道,朝鲜不断延长这种KN—09型多管火箭炮的射程并通过试射进行检验,去年试射时射程大约150公里,而这次达到190公里。

  • 飞向月宫 飞向梦想——嫦娥三号发射全记录

    2013年12月1日19时30分,西昌卫星发射场。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青岛、厦门、喀什等地测控站,以及远望号海上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对火箭实时跟踪。

  • 嫦娥三号发射全记录

    2013年12月1日19时30分,西昌卫星发射场。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青岛、厦门、喀什等地测控站,以及远望号海上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对火箭实时跟踪。

  • 东海舰队航空兵年初一紧急起飞应对空域不明目标

    上午9时35分,“丁零零……”东海舰队航空兵某飞行团作战值班室电话骤然响起:“某空域出现不明目标,命你们紧急起飞。”急促的警报声让机场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外场值班人员如猛虎下山冲出塔台,担负值班任务的副大队长任全胜和飞行员严军、耿艳飞、杨楠,披挂整齐冲向战机。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