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教师袁瑛:30载真情坚守的苦与乐

2017-03-03 17:25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南阳讯(周永生 封德 杨豆豆)   八百里伏牛山主峰老界岭脚下的青铜山,是西峡县桑坪镇塘岈小学所在地。塘岈小学共6个班,一至四年级各1个,幼儿园两个;118名学生,4个正式教师,4个代课老师。

  “青铜山下是我们美丽可爱的校园,鹳河之滨生活着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暖暖的阳光下,清脆悠扬的歌声从校园传出,回荡在山涧。

  这首“校歌”的作词作曲、器乐演奏和领唱,就是该校校长袁瑛。他,同时又是三、四两个年级的数学老师和全校6个班的音乐老师。

  离别与不舍

  从塘岈小学走出大山的袁瑛,从小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崇敬。1983年中招,他毅然填报了“内乡师范”——这样的选择意味着,有一天他还要回到大山。

  3年后,袁瑛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地处偏僻的石灰岭小学。这里山高路远,一些被分去的老师宁可放弃公职也不愿待。他带着行李来到这里,搭起床铺,垒起锅灶,开启了他人生第一次教学生涯。

  “不是没过后悔,还哭过。”忆及当年情景,袁瑛说,实际情况远比想象艰苦得多,可当山沟里的老老少少都尊敬地叫他“小袁老师”时,他感动了:“我要是不安心,50多个孩子就会没老师。”

  开垦了菜园,种上青菜、倭瓜,满以为可以过上面条锅里有绿叶的日子,可随着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总会有一纸新的调令摆在眼前。西万沟、三湾、羊奶湾……18年,袁瑛换了6个地方。每到一个地方,几乎都是他一个人教着一所学校的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品德等所有课程以及夜晚的家访,“都得自己想办法。”

  这期间,袁瑛结了婚,却不能在家陪伴妻子,更不能帮妻子干太多的农活儿。家里有薄地两亩,他却很少劳作。“你问问他,就算是周末回来了,他下过几回地?”妻子韦侠芝说。

  这期间,袁瑛有了孩子。他把两三岁的儿子带到了教学点——他上课时,就让儿子在校园里疯跑。

  有年秋天,他骑自行车到学校,车架上捆绑着粮食和书本,车梁上坐着儿子,半道下起了大雨。他把衣服脱下来包住了书本,自己和儿子连同粮食淋了个透湿。儿子哆嗦着说:“爸,我冷,咱回家吧。”他没有回家。那一次,他和儿子都感冒了……

  袁瑛说,他工作过的这些学校一所比一所条件简陋,有时候,他也想留下来过一些相对安稳的日子,可又不能不走,“组织的安排自有组织的道理,不服从分配成啥话?”

  令袁瑛欣慰的是,每当他离开一个地方,总被百姓百般挽留,有些地方,还是村支书带着百姓去镇教办“请愿”:“他干得这么好,为啥要把他调走?”

  “人活到这份儿上,挺值!”袁瑛说。

  坚持与奉献

  2004年秋,袁瑛调到了桑坪镇塘岈小学担任校长。

  地处深山区的桑坪镇,是西峡县最偏远、最缺教师的地方。

  12年前,袁瑛初到塘岈小学时,校舍破烂,教师不够,学生流失严重。“教学质量提高了,才能留住教师,留住学生。”袁瑛说,“办法总是要自己想的。”那些日子,他舍下脸面找到他过去的学生和社会上一些知名人士求得了一些捐助,改造了危旧校舍,更换了破旧门窗,还购置了一批体音美设施和电脑,修建了水冲式厕所。2015年,西峡县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桑坪镇召开时,塘岈小学还成了观摩点。

  在塘岈小学,他既当校长又当教师,各年级的所有课他都担过。“整天像一个陀螺。”妻子韦侠芝这样的埋怨声刚落,袁瑛顺嘴接道:“你以为我想转?多少双眼睛盯着咱呢,不转行吗?”

  在韦侠芝眼里,袁瑛是可以有一些空闲的,但他喜欢“自找麻烦”:春寒料峭,他为孩子挖草药熬“三根汤”预防疾病;夏日炎炎,他背孩子们过河;冬天下雪路滑,他担心孩子们摔下悬崖,常拄着木棍接送……家住大寨沟的熊雨薇,母亲去世,爸爸照护姊妹三人,家里贫困,辍学在家,是他三番五次到她家做工作,才使孩子上了学,“她的全部生活费用,都是他给的呢。”

  给孩子们洗脸,给孩子们缝补衣服,给贫困学生买衣服和学习用品……“你再看看他自己,衣服破了打补丁,鞋子烂了修了再穿,就连皮带都是接了3处的。”韦侠芝哽咽着说。

  31年如一日。“选择了教育这行当,其实就是选择了奉献。只要山里的娃儿们都能读上书,这就是我最高兴的事儿!”

  希望与选择

  荏苒31年,当年师范的同学不是在县城买房,就是在镇上盖房,而袁瑛至今还住在离校几公里外的乡下老房子里。他的生活原本可以改变的——当年婚后,岳父母觉得他的工资养活一家人困难,有意把自家的粮油门市让给他,他谢绝了;有人想和他一起办养鸡场,他婉拒了;2011年,他当年的学生成为北京一家公司董事长后,以年薪十几万聘请他进京工作,他推脱了;邻居种袋料香菇发了财,招呼韦侠芝一起种,他却硬把妻子“忽悠”成了代课老师。他说,山里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代课老师工资低没人愿意干,“你再不干,我到哪儿找人去?”

  如今,大学毕业的大儿子一直漂泊在外找不到稳定工作,他曾建议他回来跟他一起教学,但这个从小跟着他在校园里长大的孩子却笑着对他说:“你看看你这一辈子……”14岁的小儿子,也因为从小疏于管理,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面对这些,袁瑛笑说:“我把他们养大就行了,个人还得看个人的造化。”但跟着他当了22年代课老师的韦侠芝却明显不赞同他这样的观点,“其实我俩就算都不去挣钱,也该在自己孩子身上多投入点精力,但学校总有这样那样的事要忙,钱没挣多少,还把自己孩子给耽误了……”说话间,韦侠芝的眼泪流了下来,哽咽难语。

  “别哭,咱不可怜!”在一边,袁瑛没有劝慰,只有这样一句。

  “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那块黑板写下的是公理,擦去的是功利;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这首歌,是袁瑛的最爱。31年的耕耘和守望,让他从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小伙,变成了饱经风雨、银丝染鬓的汉子,他教过的学生,很多人走出大山,有的成了博士,有的成了企业家……“金饭碗、银饭碗,都不如教师这个清贫的饭碗。端着它,可能吃不上大鱼大肉,但当你看到那些山里的娃儿,一个个因为你给了他们知识才从深山旮旯里笑盈盈走出去时,苞谷糁也是香甜的!”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南阳频道”公众号

责编:张亚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