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芦庙乡吕彦珍赡养婆婆彰显大爱

2016-10-20 09:04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驻马店讯(杨晓 冯占华 陈富立)洪河水潺潺东流,一直通向古城柏国。距城西七十里处,有一似月牙状村庄座落在这条河流的南岸,它正是西平县芦庙乡徐庄村委所在地--徐庄村。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我要夸的好媳妇吕彦珍就生活在这里。

  吕彦珍今年38岁,婚后生了个宝贝女儿。她文化程度不高,但人长得白白净净,秀丽端庄,给人一种朴实善良、温顺贤惠的感觉。她用一颗金子般的心,承载着家的责任,托起了家庭的希望。吕彦珍十四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病魔缠身的婆婆不离不弃,用真诚的爱谱写出了一曲当代敬老爱老的动人乐章。

徐庄好媳妇吕彦珍正给婆婆端饭

徐庄好媳妇吕彦珍正给婆婆端饭

  家,多么温馨而诱人的字眼。但在吕彦珍的心中却丝毫感受不到它的暖意。2002年11月,那是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二十四岁的吕彦珍怀着甜蜜的梦想,与心中的白马王子孔彦民喜结连理。按照常理媳妇进门,公公本该受宠若惊,笑脸相迎;婆婆更是关怀备至,疼爱有加。但她没有感受到这一切,因为她太了解这个家。

  这是个五口之家,公公孔令峰已年过花甲,本分老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大锅钣年代当过会计,是个地道的庄稼汉。比公公大两岁,今年70岁的婆婆王二妮,婚后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和其它疾病,要么卧床不起,要么精神失常,唠叨不止。她哭笑无常,癫狂无度,甚至夜不归宿,常常闹得四邻不安。公公为给婆婆治病,跑断了腿,磨破了脚,求医问药,花完了所有积蓄,还欠下3万多元债款,无奈只好外出打工挣钱还账,留下媳妇照料妻子。

  女儿降生后的一个月,正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婆婆却不会给她烧一碗茶,端一碗汤。但她没有埋怨一句,常常把辛酸和苦涩深深埋在心底。吕彦珍没有被困难吓倒,并且立志要撑起这个苦难的家,让孔家的香火延续下去。她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乡邻,徐庄村八组村民孔海山说:“这媳妇真是天下难找”。

  一床陪嫁棉被,盖在二老身上没有言语,却让公公感动得老泪纵横。吕彦珍婚后的第二天夜晚,她见二老盖的很单薄,就拿一床陪嫁新花棉被盖在二老身上,婆婆当然觉察不到,公公却暗自流下滚烫的热泪。婚后的日子虽然说苦了点,但她感到心安理得,因为她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一家老小,手头再紧巴,对二老总是夏有单冬有棉的给备齐,她自己却很少赶集上店,更舍不得买件新衣裳。平时还算过得去,但到了农忙,可就更苦了吕彦珍。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不少同龄妇女已不再干那劳累的体力活,但她家不能,因为支付不起机械费用,只能没明没夜的干,家里地里两头忙,公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逢人便讲“俺俩口都是享媳妇的福啊!”

  吕彦珍不但撑起了这个家,有空还主动给邻居帮忙。提起她的名字,大家都赞不绝口。叔父孔令法一个人在家留守,每次生病,她总是帮忙将饭菜端到跟前。近邻叔父孔令芳是个残疾人,腿脚不好使,吃水靠她掂,农活帮他干,当问到他对侄媳妇的评价时,他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家,仍然是这个家。但在吕彦珍的悉心经营下祖孙三代在这个港湾里其乐融融。吕彦珍从小就乘巧懂事,五岁那年失去了父亲,靠母亲一个人带领她们姐妹三人生活,她从来不惹母亲生气,早早养成了勤俭持家和孝敬老人的好习惯。这门亲事是她自己选定的,按她自己的话说“我既然选择了这个家就能撑起这片天。”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更不嫌弃常年患病的二老。她决心用孝心温暖这个家庭,用爱融化人生路上的寒冰。平时的一日三餐,要照顾这一家的上下老小,每碗饭都要端到婆婆跟前,还要不定时的给婆婆喂药。除此之外,她还要一天两遍护送女儿上学,晚上还要为女儿补习功课。她不仅没有使这个家庭破裂,反而让祖孙三代生活得其乐融融,左邻右舍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2008年的夏季,一个漆黑的夜晚。婆婆因精神失常走出家门,一时杳无音信。农活归来,吕彦珍发现婆婆走失心急如焚,拿着手电筒迅速向左邻右舍打听。当听到婆婆在村南沟边时,她跑到跟前,二话没说,背起婆婆一摇一摆地回到家中。她把婆婆沾满泥土的赃衣换掉,搀扶到床上,又煮好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给婆婆吃。看着婆婆满意乐陶的面孔,吕彦珍嘴角绽开了会意的笑容。

  洪河岸边传颂着家的故事。采访中,吕彦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小的养活老的是应该的,人都有老的时候。”是的,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吕彦珍身上又一次折射出灿烂耀眼的光辉。采访结束,阴雨天气终于放晴,天空呈现出一片蔚蓝。记者认为,“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俗语已被吕彦珍打破。好媳妇吕彦珍已成为大家公认的道德模范,受到村民们的一致称赞。

  家,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在洪河岸边传为佳话。

  (驻马店新闻热线:0396—3599908)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驻马店频道”公众号

责编: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