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商业地产遭业主集体投诉:面积比合同少40%
放权事业部,扩张盲目
无独有偶,绿地多出的开发项目被爆出质量不合规的纠纷,如徐州绿地香颂、绿地商务城,长春绿地新里中央公馆,安徽绿地世纪城海顿公馆等。许多购买绿地房产的业主表示,当初购买是出于对绿地品牌口碑的信任,但没想到现实令其寒心。
根据绿地官网数据显示,2012年公司全年业务经营收入超过2430亿元,较上年增长近39%。其中房地产业务跻身千亿行列,全年预销售金额超过1050亿元,预销售面积约1180万平方米,分别位列全国行业第二、第三。不过,在这份鲜亮的业绩背后,绿地楼盘因质量纠纷引发的业主维权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项目频频被业主投诉,让人不禁为绿地集团近年的战略,即事业部将权力下放给地方公司的新体制产生质疑。
据了解,绿地内部采用“集团总部—事业部(产业集团)—城市公司(项目公司)”三级管理架构,集团实行战略管控与财务管控相结合,给下属单位适度授权,激发其发展主动性。总部下面设有20个房地产事业部,包括房地产事业一部、房地产事业二部、房地产事业三部、房地产事业四部、苏南房地产事业部、南昌房地产事业部、武汉房地产事业部、长沙房地产事业部、贵阳房地产事业部、安徽房地产事业部、东北房地产事业部等。
转道香港上市巧取捷径
放权之后的绿地,近几年规模扩张大举迈进,去年更是进入世界500强行业。然而,作为上海最大的地产公司,绿地迟迟未能上市一直是“红顶商人”张玉良未能了的夙愿。
从体制内出来,又通过协助政府建设各种项目是张玉良逐渐壮大绿地的秘诀。事实上,规模已经与万科、绿城等一线地产公司不分伯仲的绿地一直在谋求上市,希望通过跑马圈地继续扩张。去年下半年,张玉良甚至公开表示,公司2015年目标营收是5000亿元进入世界200强。
要完成此目标,迅速融资获得充裕的资本金成为关键。在A股市场IPO堰塞湖下,绿地集团选择登陆港交所。5月8日,香港上市的盛高置地(控股)有限公司与绿地控股集团(下称“绿地”)联合宣布,后者将以约30亿港元的代价,认购盛高置地增发的普通股及无投票权可换股优先股。交易完成后,绿地将持有盛高扩大股本后60%的股份,实现控股,并更名为“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转道香港融资,对于渴求资金的绿地而言,无疑是目前最为方便的捷径。“绿地股权结构比较复杂,内地上市还要经过严格的财务审查,但现在香港借壳这家同业公司,资产清理相对更好处理。”一位市场人士告诉记者。
(蔡俊)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