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河南“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省滚石上山求发展的冲刺之年,更是全民生活福祉奔小康的关键之年。
在过去的63年里,每个五年计划,都影响着亿万河南人的衣食住行,循序渐进的改变社会。现在,我们要对五年之后的河南,做出规划和行动纲领,对每个个体赖以生存的社会,提出新愿景。
我们理应重视,并为之奋斗。
根据河南省委的部署,我们将在五年之后,全面脱贫并实现小康社会,让每个河南人都能有所食、有所居、有所为。不仅如此,未来五年,每个河南人的收入将翻倍,空气将更加清新,社会将更加平安、和谐,这正是我们理想中的生活。
1月7日起,映象网推出《100个河南人的十三五》系列特别报道,用个体实例反映这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规划,用实际行动参与到河南十三五建设中。
本篇为第十三篇。相关专题:《100个河南人的十三五》
映象网讯 记者 王邵怡 文/图
郑州市文物工作者的“十三五“愿望:做远古文明的守望者 让世界认可郑州的古都文化

【人物名片】
姓名:闫凤岗
职业:郑州市文物局副局长
听着闫凤岗对郑州市的文物发掘和保护工作娓娓道来的时候,你不会想到他并不是学文物专业出身。然而在郑州市文物局工作的这些年,这个“门外汉”一门心思钻研业务,现在已经俨然是专家了。
提起郑州市的文物工作,闫凤岗有很多的感慨,最让他挂心的就是如何让文物工作和古迹遗址变得亲民,变得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
“在老百姓的眼里,文物工作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甚至就是古玩市场买东西的。”提起这些认知,闫凤岗很无奈。他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文物单位和市民间的沟通不够,导致文物工作一度和普通市民渐行渐远。
“我们不能只是把这些文物和遗址锁起来、围起来,这样是不被市民所接受的。我们要让现代人享受到古代的文明成果,比如我们会组织学生参观考古现场,也组织过重走大运河的活动。”
说到文物古迹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闫凤岗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说文化古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放到现代社会,就要赋予文物现代的内涵,做到保护和利用相结合, “比如二七纪念塔,我们就计划能在这里做一个情景剧场,通过现代的技术了解过去的历史。”
未来闫凤岗还有一个最大的希望,就是郑州能形成一个真正可以震撼人、鼓舞人,鲜明又能反应郑州作为古都厚重文化的文化符号,“让世界都认可郑州作为第八大古都的历史文化地位。”
现在,公交线路多了,市民出行也更加便利,而且乘车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了,当然司机们的驾驶也更加舒适、更加方便了。
未来闫凤岗还有一个最大的希望,就是郑州能形成一个真正可以震撼人、鼓舞人,鲜明又能反应郑州作为古都厚重文化的文化符号。
6月7日,大河报记者从濮阳市文物部门了解到,在华龙区马呼屯村中南铁路附属工程建设工地,发现一处商代文化遗址,这是濮阳地区首次发现的较大规模商代晚期墓地,暂命名为马呼屯遗址。
记者14日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文物局了解到,该县考古工作人员在日常勘探过程中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该遗址位于山西省垣曲县解峪乡解村西200米的一个二级黄土台地上,北依山坡,南临黄河支流板涧河,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50米,面积达4.5万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处商代动物坑内,考古人员发现一头鹿的遗骨,从骨骸看,此鹿活着时体形非常健硕,论个头甚至超出小牛犊。考古中另外发现大量的陶器残片,来自龙山、岳石、商周等各个时期,其中有黑陶、灰陶、红陶等残片。
8月6日,大河报记者从许昌市文物局获悉,近日许昌市文物局组织省、市勘探队,在配合华豫樽置业广场项目进行考古勘探中。
人类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不久前被强台风“菲特”引发的洪水围困一周之久。”事实上,河姆渡文化晚期经历了持续几百年的海平面上升过程,考古工作者已经发现了明显的洪水沉积层,以及水灾造成水稻绝收的证据。
全市已有46029名党员领导干部填写了承诺书。
截至6月11日,杭州西湖风景区内共关闭30家高档经营场所,全市共关停高档经营场所56家,一批会所正在改造转型中。杭州市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市已有46029名党员领导干部填写了承诺书,承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
记者近日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文物局获悉,济青高铁桓台段在果里镇玉皇阁村附近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 桓台县文物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待山东省文物局批复后,专家将对玉皇阁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