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南乐天)2015年1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奖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科技工作者。我省科技成果再次喜获丰收,共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19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近几年我省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中农业类项目一直在50%以上。从今年我省获奖情况看,农业科技仍然保持了此类项目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河南省农科院雷振声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优质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366的选育及应用”项目和河南农业大学陈彦惠教授主持完成的“豫综5号和黄金群玉米种质创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另外,今年我省在信息安全、土木建筑、油气化工和轻工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据了解,2010-2013年三年间我省技术发明奖只有6项,2000年-2010年11年间我省也只有7项技术发明奖。今年我省共有5个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创造了我省单年度获得技术发明奖的记录,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其中,郑州大学王复明教授主持完成的“非水反应高聚物注浆防渗加固成套技术及装备”原创性地发明了高聚物注浆防渗加固新方法,开发了成套技术工法和装备,并应用于多项重点工程防渗加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此外,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也表现突出,其参与完成的项目也分别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表彰奖励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成果。
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由茹振钢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是近年来在黄淮麦区推广面积最快的全国特大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2亿多亩,增产小麦86.7亿公斤,增效170多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
(记者 江耘 实习生 罗夏兰 通讯员 周炜)在10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浙江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承担的11个项目获得表彰,获奖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一。除两项成果获得一等奖以外,浙大另外九个项目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二等奖。
46项科研成果获得该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来自清华大学张尧学团队的“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获自然奖一等奖,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等45项成果获二等奖。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超导托卡马克创新团队、清华大学辐射成像创新团队、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创新团队,1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框架下的创新团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