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跃上太空“看”地震——专家详解“张衡一号”

2018年02月03日11:28  来源:光明日报

5034

  “张衡一号”发射状态结构图 国防科工局供图

  “张衡一号”在轨示意图 国防科工局供图

  “张衡一号”发射升空 新华社发

  历经近十年艰苦攻关、五年工程研制,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2月2日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作为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第一个天基平台,它为何取名“张衡一号”,如何实现太空监测,在地震观测预报中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定名“张衡”有渊源

  填补我国地震监测空白小小卫星跨越“三座大山”

  公元132年,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可测知地震震中的大概方位,引起举国震动。候风地动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先于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约1800年,开创了世界地震勘测研究的先河。

  “这正是我们将卫星定名为‘张衡一号’的渊源。”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说,取名“张衡一号”一是为纪念中国古代科技代表人物张衡杰出的科技贡献;二是体现了卫星工程地震监测的主要特点,具有科技、历史、文化意义,易于传播;三是为了更好普及地球物理场及地震有关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航天的良好风气。

  其实,这不是张衡第一次被“冠名”。据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李赫亚介绍,1970年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1977年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为纪念张衡及其诞生地河南南阳,将小行星9092命名为“南阳星”。

  “本次卫星以‘张衡’为名,除了纪念张衡本人在地震观测方面的杰出贡献,也是为了传承以张衡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群体的精神内质。”李赫亚说。

  填补我国地震监测空白

  众所周知,地震监测是世界性的难题。那么,太空中的“张衡一号”如何开展地震监测呢?

  “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申旭辉介绍,我国境内地震分布广、强度大、震源浅,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震监测主要依靠陆地上的监测台站设备,地面观测台网在青藏高原和海域地区观测不足,制约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水平。

  科学研究表明,一旦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的电磁信息就会发生异常,因此,构建空间电磁监测体系对研究地震机理与空间电磁扰动的耦合关系、探索地震监测新方法有着重要意义。卫星具有覆盖范围广、电磁环境好、动态信息强、无地域限制等优势,使用卫星进行地球电磁环境的研究,能够从更大的尺度上提高对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认识,弥补常规地面地震监测手段的不足。因此,国外利用卫星进行地震前空间电磁异常现象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俄罗斯、法国、美国等国家曾发射过同类卫星。

  申旭辉告诉记者,“张衡一号”卫星科学应用中心依托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建设和运行。通过监测设备,“张衡一号”可将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实时传回地面,为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提供连续稳定的大数据支持。

  “‘张衡一号’填补了我国在全球地磁场电离层信息获取能力上的空白,提升中国全境电磁场和电离层监测能力,还弥补了地面观测台网在青藏高原和海域地区观测的不足,可帮助我们获取全球震例,大幅增加震例检验机会。”申旭辉说。

  小小卫星跨越“三座大山”

  关于地震研究,很多人最感兴趣的是地震是否能有效预测。有了天基平台“张衡一号”,我国的地震监测水平将又上一个新台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目前利用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尚不能直接预测预报地震,主要是用于地震电磁电离层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但我们探索地震孕育机理的脚步不会停止。”赵坚向记者强调。

  申旭辉则表示,当前,摆在地震科学家面前的有“三座大山”。第一座“大山”是我国地震数据积累太少,不足以帮助科学家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和方法体系。“局限于国内的样本数,连有效的统计分析都不够。”第二座“大山”是地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多制约。地震发生在地下,科学家们很难去地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地面的探测站点毕竟分散,很难把全球的地球物理场搞清楚。第三座“大山”则是地震研究的基本理论本身起源于早期的牛顿物理学,而如今物理学发展很快,基础理论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地震研究迫切需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

  “跨越这‘三座大山’,就要上天入地。如今卫星上天,帮助监测和积累数据,是一种探索和尝试,但是对于地震研究而言,指望一两颗星远远不够。”申旭辉透露,“张衡一号”是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未来将以该卫星为基础,继续推进综合空间信息应用研究,加快推进张衡一号02卫星研制研发进程和后续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规划论证,全面提高我国全球地球物理场信息获取能力。

  (本报记者 杨舒 陈海波)

文章关键词:地震机理;张衡;电磁监测;太空;杨舒 责编:李娅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太空办公室

    一般情况下,公司里视野最好的办公室通常会专门留给最高层管理者。”

  • 太空建超级宽带 30万用户同时百兆接入

    4月12日19时04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实践十三号卫星。它将引领我国高通量卫星通信技术发展,实现我国卫星平台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推动我国商用卫星国产化进程,对我国后续卫星载荷技术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航展戏中戏:航天馆每天为观众送出50包太空种子

    2017郑州航展“航天馆”,是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主办,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展览工作部、北京中高睿嘉会展有限公司承办的集航天科普、航天器实物展览、太空互动体验为一体的高科技展馆。

  • 高冷科普!女航天员在太空是如何上厕所的

    在太空上零重力下如何解决如厕问题可是个大学问,说不准美国那个科学家一辈子就是在专门研究人类在太空上如何解决最基本的排泄问题。”

  • 人类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将在"天宫二号"上进行

    太空脑-机交互实验将在“天宫二号”上进行 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及脑力负荷等测试系统日前随“天宫二号”飞上太空。此实验可将航天员的思维活动转化为操作指令,并监测航天员的脑力负荷等状态。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