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财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图片来源:河南农业大学)
郭天财和农民在地里 (图片来源:河南农业大学)
郭天财和学生们在一起 (图片来源:河南农业大学)
郭天财和学生们在一起 (图片来源:河南农业大学)
编者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星辰微光,是烛火摇曳,是灯塔立于无垠波澜,是闪光且耀眼的星点。
你总说自己没做什么大事,总说看到学生如同见到自己的孩子,总说付出始于愉悦而不求回报,而从你的语言、眼神中,我读懂了--爱。
成长的路上,你尽师者之能事,年轻的我们无以为报,唯有带着你的传承,努力前行。
在第三十三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映象网特别策划《桃李之教 薪尽火传》系列报道,选取多位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的动人故事,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致敬这个伟大的群体。
映象网讯(记者 王邵怡)9月1日,在第33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教育部公布了第八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11人中,有一个熟悉的名字——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他是深耕小麦栽培领域40年的“国宝级”专家,是学生的“严师慈父”,是农民的“郭小麦”。
一切源于童年的“白面馍梦”
1953年6月,郭天财出生在愚公家乡——河南省济源县(现为济源市)深山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童年留给郭天财印象最深的是饥饿。上小学时,他的书包里总要带上妈妈蒸的菜团子。“菜团子是一天的口粮,如果没了菜团子,就要饿肚子。”
那时候郭天财看到兵工厂里的大烩菜,最馋的就是“能配着白面馍吃一顿烩菜。啥时候我家也能天天吃上白面馍?”
但贫穷和饥饿没有让郭天财消沉,1974年,高中毕业的郭天财被保送到河南农业大学。“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知道饿肚子的滋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一名农业科学家,让所有人都能吃上白面馍、大米饭,不再饿肚子”。
这个愿望现在看来也许天真,也许可笑,但却是郭天财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和呼喊,他是这样说的,也做到了。他一头扎进麦田研究栽培,一晃40年就过去了。
“全国每4个馍就有1个是河南产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南省农村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小麦小麦,(亩产)不过一百(斤)”,现在随便到农村找个农民问一问,一亩地一般都是一千多斤的收成。郭天财总结,“全国每4个馍就有1个是河南产的”。这些成绩都跟郭天财和他的团队分不开。
从事研究40年来,郭天财待过最多的地方就是麦地,一进麦田跑的比年轻人都快。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进到田里,一把铲子、一根钢尺是郭天财的“标配”,小铲子是到麦田用来挖土看墒情和小麦根系生长情况;钢卷尺是用来测量小麦的株高等生长状况。
“作为一名小麦科技工作者,我们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一定要到农民中去,到生产实践中去,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要把论文写在土地上。”
因为常到田间去,农民看到郭天财是最亲切的。“我的小麦每亩播量是30斤,播前每亩施复合肥1袋、尿素20斤,肥力够了吗?现在已经打苞,这样的麦田还应咋管理?”每次到村里去,农民们就拉着郭天财连珠炮似的问,郭天财也乐于回答他们的问题,指导农民种粮,“我的电话对农民朋友是公开的。”
就是因为这种“接地气”,他和团队采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方式,“十一五”以来,作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主持人之一,郭天财领导的课题组连创小麦15亩连片平均亩产717.2公斤、50亩连片平均亩产735.2公斤和100亩连片平均亩产751.9公斤的最高单产纪录,并在国内率先创造了在同一块土地上小麦、玉米万亩连片平均亩产超半吨粮(1524.74公斤)的高产典型。
“头衔很多,但首先是农大教授”
从事教学和研究这么多年,大大小小的荣誉和头衔郭天财也有不少,但是这么多头衔里,他最重视的还是河南农大教授这个身份。
即使已经当了这么多年老师,每次上课前他还要“演练”一下,一堂45分钟的课程,他的讲稿要反复修改,然后自己再对着墙壁演练。为了调动课堂气氛,他还要在适当的时候加入“小幽默”把课堂气氛推到高潮。
带研究生,即使是琐事缠身,他也没有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白天时间紧张,晚上给学生改论文即使是加班到凌晨也要认真改,论文思路要调整、语言表述不准确,甚至是标点符号的错误都逃不过郭天财的眼。
提起这些,郭天财2014级硕士、今年考上博士的武玉芳对郭老师充满了敬佩,“一个人的名气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是学生们的严师也是慈父
严谨的科研态度,让学生们对郭天财充满敬佩,而他的“慈父之心”又让学生们对他由衷敬重。
康国章,郭天财的学生,现在也是农业领域的杰出人物。可是时光倒退20年,刚到农大读书时的康国章也是个穷学生。冬天天冷,一天被郭老师看到他只穿了一件毛衣出来晒被子,没想到过了一会儿,郭老师竟然拿了件棉衣给他送来。这一件棉衣,不仅暖了康国章的身,更是暖到了他心里。“能完成学业,郭老师居功至伟。”
郭天财深知,考到农业大学的孩子多是农家的孩子,家庭条件都不富裕,所以他发论文做科研得到的奖金都会拿出一部分资助学生。有些同学交学费困难的,他也垫付了不少。毕业后学生们找工作就业他更是关心,能帮就帮,甚至自掏腰包帮学生解决。
多年来,面对拥有的非凡成就和炫目荣光,郭天财平和的语气之中充满感恩:“我出生在农民家庭,生长在农村,从小就与农村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是河南农大的老师培养了我服务‘三农’的知识和本领;我工作在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给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教好书、带好学生,为农业生产做点贡献,是我应尽的本份。”
所以,为了实现他的“白面馍梦”,为了实现全中国的“白面馍梦”,他做了最坚定的麦田守望者。
昨日,全国第33个教师节,河南两位默默耕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登上央视舞台,走进全国观众的视线。有一年春节期间,郭天财下乡看小麦情况,在滑县道口镇麦地里遇到一位老乡正在麦田施肥、浇水。
他主持创造了一系列小麦高产典型,引领了小麦高产栽培方向;多次陪同习近平等中央领导视察调研小麦生产,积极为各级政府提供技术咨询。
全国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作客《政府在线》盘点今年夏粮生产
《我们简单的梦想》宣示着青年学子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情怀;光影之间,人类与自然互生共长,《光影沉浮》诉说着环境的呐喊;蹉跎岁月,燎原的点点星火,《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见证了党的那段坚毅历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被广泛视为衡量一个单位基础研究实力和原始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排名及专项经费核算的评价指标要素。
近日,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环保小分队开展了主题为“探索青春,环保在心”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3日下午,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贫困地区禁毒防艾宣传队来到了郑州新郑东部的村庄进行家访,了解这里的人们对于毒品和艾滋病危害的认知程度。
昨日下午,刘波涛教授来到农大工程楼301教室,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们做了一场激情演讲。
7月27日下午,河南省农业大学教授刘天学带领着学生到方城县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基地进行考察指导,市人大代表、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曹荣陪同。
6月24日,由省委宣传部和河南农业大学举办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理论研讨会在河南农业大学召开。
考研成绩放榜,一条消息让不少考生不淡定了:河南农业大学农学1班17人参加考研并全部超笔试线。
7月5日下午,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爱微支教团队8名成员来到开封市乔庄村开展义务支教活动,此次支教活动为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爱心活动,包括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科技普及、体育知识、音乐、美术等。
5月10号,母亲节到来之际,河南农业大学学子采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对远方母亲的爱——寄信回家。
4月25日,世界读书日刚过去,为呼吁同学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