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孩子十分优秀,中国孩子却常常要为自己的行为脸红;少年爱迪生还救过妈妈?……近日,部分学生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就多地小学使用的语文教材提出质疑,认为“数十篇课文存在贬中崇洋倾向”。
其实,人社版语文教材惹来的争议非常多了,前段时间,有人质疑语文教材严重西化,外国人名地名、故事用得过多;有人质疑课本里传统文化太少,应该增加文言文、古诗词的分量;也有地方反其道而行之,减少古诗词的用量。还有人质疑教材中有造假成分,爱迪生救妈妈那篇课文的真实性引发很大的争议。而中学课本则常常为鲁迅的文章如何取舍而倍受争议。
语文教材的争议多,一个原因是众口难调。数千年以来,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不计其数,名篇佳作数不胜数,如何合理地把这些内容安排进语文课本中,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你怎么做都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除了传统文化以外,教材当然还得涉猎国外的优秀文化,学贯中西方为好教材,一定比例的西方文化的加入能给教材添光加彩。
另一个原因则是教材被附加了很多功能。除了语言文字以外,还要传导正确的价值观,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它还要给科学给自然留一席之地,正因为功能多,就难免会在选择文章的标准上作出牺牲,就不一定是以文字的优劣为标准的。这都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不管怎么争议,都应该拿数据、拿事实说话,比如西化的问题,盲目排斥国外优秀文学作品并不明智,至少在介绍科学的领域,无论如何也是避不开外国的,你不可能只谈祖冲之、张衡,而不谈牛顿、爱因斯坦,现代科学发端于西方,教材自然得依据事实说话。
还有本次所争议的贬中崇洋的问题。至少总是说中国小朋友形象负面并不符合事实,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正面描写中国人优秀品质的内容。小学语文课本12册总共520篇文章,在判定某一类比例过高时,不能只拿其中的几个个例说话,也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选择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证据说事,而忽视别的数据。而且这里面还有个取舍的问题,用外国名字说事,容易让人对号入座,被指向特定的国家、特定的人群,这正像国外的一篇课文里突然出现一篇说中国小朋友不好的文章,同样也会引起争议和反感。很多时候,这是一种礼貌的做法,不能动不动扣上贬中崇洋的帽子。
应该说现有的教材已经做了很好的兼顾,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改进的空间了,事实上语文教材最应该与时俱进,与这个时代的节拍一致。争议多说明改进空间大,争议本身就是在提意见,有些意见合理,有些不合理,教材修订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评估这些不同的声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高路)
为更加全面解读人教版部编语文教材,贯彻落实省基础教育研究室对新编教材的教学指导方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2月1日下午,开封市二师附小西校区深入开展了语文教材跟进研修活动。
今年有望启用的修订版中,曾经在五六年级语文教材才设置的课后练习“古今贤文”,有可能增加到每册课本中。
修订语文教材时的增减换留看似简单其实是极耗时耗力的大工程。
近日,安徽无为县一名中学老师在媒体撰文称,语文教材太落后,内容脱离现实生活,教材要尽快脱胎换骨。
叶开炮轰语文教材,发现名家作品被篡改和肢解得面目全非。
记者上午从语文出版社获悉,其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已进入《2016年义务教育用书目录》。
近日,“上海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新版语文课本删除原有八篇古诗”一事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
近日有媒体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初一语文教材中,鲁迅唯一一篇作品《风筝》也被删除。为此,网络上还掀起了“鲁迅是否out”的讨论。4日,洛阳晚报记者走访我市一些中学发现,我市初中生普遍采用的正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本学期,初一语文教材变化着实不小。
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假课文”,既然已经是既定事实,作为编校方和出版方,需拿出“真”态度,虚心接受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016年开学初,全国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正式开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记者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北京市中小学多种学科教材将会改版。其中语文等教材已经送审,内容增加了古诗词、京剧唱段等传统的文化内容。
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北师大看望师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各出版社开始修订语文课本。据当地媒体报道,上海一些提前拿到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的家长和老师发现,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篇幅总量减少了30%,识字量和写字量分别比原来减少了16%和45%。语文课改,真不是一个对课本简单删减的过程,而是一个改变观念、实事求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
近日有媒体爆料,今年5月出版的人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风筝》也消失了,意味着人教版教材彻底没有了鲁迅作品。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解释称,教材的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网上“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为标题的稿件为失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