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豫论头条 > 正文

语文教材争议多,说明改进空间大

2017年08月15日10:14  来源:钱江晚报

5034

  外国孩子十分优秀,中国孩子却常常要为自己的行为脸红;少年爱迪生还救过妈妈?……近日,部分学生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就多地小学使用的语文教材提出质疑,认为“数十篇课文存在贬中崇洋倾向”。

  其实,人社版语文教材惹来的争议非常多了,前段时间,有人质疑语文教材严重西化,外国人名地名、故事用得过多;有人质疑课本里传统文化太少,应该增加文言文、古诗词的分量;也有地方反其道而行之,减少古诗词的用量。还有人质疑教材中有造假成分,爱迪生救妈妈那篇课文的真实性引发很大的争议。而中学课本则常常为鲁迅的文章如何取舍而倍受争议。

  语文教材的争议多,一个原因是众口难调。数千年以来,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不计其数,名篇佳作数不胜数,如何合理地把这些内容安排进语文课本中,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你怎么做都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除了传统文化以外,教材当然还得涉猎国外的优秀文化,学贯中西方为好教材,一定比例的西方文化的加入能给教材添光加彩。

  另一个原因则是教材被附加了很多功能。除了语言文字以外,还要传导正确的价值观,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它还要给科学给自然留一席之地,正因为功能多,就难免会在选择文章的标准上作出牺牲,就不一定是以文字的优劣为标准的。这都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不管怎么争议,都应该拿数据、拿事实说话,比如西化的问题,盲目排斥国外优秀文学作品并不明智,至少在介绍科学的领域,无论如何也是避不开外国的,你不可能只谈祖冲之、张衡,而不谈牛顿、爱因斯坦,现代科学发端于西方,教材自然得依据事实说话。

  还有本次所争议的贬中崇洋的问题。至少总是说中国小朋友形象负面并不符合事实,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正面描写中国人优秀品质的内容。小学语文课本12册总共520篇文章,在判定某一类比例过高时,不能只拿其中的几个个例说话,也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选择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证据说事,而忽视别的数据。而且这里面还有个取舍的问题,用外国名字说事,容易让人对号入座,被指向特定的国家、特定的人群,这正像国外的一篇课文里突然出现一篇说中国小朋友不好的文章,同样也会引起争议和反感。很多时候,这是一种礼貌的做法,不能动不动扣上贬中崇洋的帽子。

  应该说现有的教材已经做了很好的兼顾,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改进的空间了,事实上语文教材最应该与时俱进,与这个时代的节拍一致。争议多说明改进空间大,争议本身就是在提意见,有些意见合理,有些不合理,教材修订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评估这些不同的声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高路)

文章关键词:语文教材;改进空间 责编:王庆河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教育·聚焦:新版语文教材,主治读书少

    2016年开学初,全国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正式开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 北京中小学教材将改版 语文加大传统文化内容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记者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北京市中小学多种学科教材将会改版。其中语文等教材已经送审,内容增加了古诗词、京剧唱段等传统的文化内容。

  • 京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将达到100篇

    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北师大看望师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 北京晚报:语文课本要删就删伪文章

    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各出版社开始修订语文课本。据当地媒体报道,上海一些提前拿到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的家长和老师发现,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篇幅总量减少了30%,识字量和写字量分别比原来减少了16%和45%。语文课改,真不是一个对课本简单删减的过程,而是一个改变观念、实事求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

  • 人教社:删除鲁迅文章并非因其不合社会主旋律

    近日有媒体爆料,今年5月出版的人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风筝》也消失了,意味着人教版教材彻底没有了鲁迅作品。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解释称,教材的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网上“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为标题的稿件为失实报道。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