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财经观察 > 正文

货币政策过紧的感觉到底由哪儿而生呢?

2017年07月10日10:10  来源:和讯名家

5034

  最近一段时间,有些经济学者,企业人士、包括一些媒体认为我们现在的货币政策有点太紧了,希望能够放松一点,甚至有人对“去杠杆”提出质疑,认为过紧的货币政策和力度不减的“去杠杆”可能会伤害到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经济也会因为货币或资本的供应不足出现第二次探底。有担忧,说明最中国经济有责任感。但是,我认为问题并不出在货币政策过紧上,因为央行今年实行的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并不是紧缩政策,央行近期多次暂停公开市场操作,恰恰说明央行认为流动性相对充裕,或者说应该进行阶段性调整。那么,为什么央行和一些经济学者、企业人士的的看法会产生分歧呢?这是因为他们掌握的情况和看到的问题不一样。

  我们的货币供应总量真的不够吗?尽管5月份我们的货币供应总量同比只增长9.6%,但是,截止到今年5月份,我们的货币供应总量已经超过了160万亿,达到160.14万亿人民币,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按目前的汇率,我们可以兑换到23.5万亿美元,可美国的货币供应总量也不过是13万亿美元,19个欧元区国家的欧元总量也不过是10万亿欧元多一点,从这个比较当中,我们不应该认为我们的货币不足,那么,货币政策过紧和货币供应不足的感觉到底由哪儿而生呢?其实,我们的货币不足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领域,非实体经济领域有的是钱,单看各个城市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你就知道钱都去哪了?还不说那股市、债市、大宗商期货品市场以及去年曾经疯掉的房市。

  中国并不缺货币,更不缺资本,缺的是货币流向实体经济的通道和实体企业的盈利能力。尽管央行早在《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已经提出“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但是,两年过去,虽然有些具体货币政策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若谈及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是否已被疏通这可能还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一方面中国各种各样的信托公司、理财公司和货币基金大行其道,使得银行资本更愿意通过他们回避风险并获得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多数实体企业不仅负债较大而且盈利能力实在太差,使得银行向它们贷款或投资时望而却步。可这也实在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到底是实体企业盈利能力差导致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它们,还是银行资本长期不愿意支持实体企业造成企业能力差,谁又说得清楚呢?

  还好,我们现在堵住了货币流向房地产的渠道,在这个领域加大了去杠杆的力度,否者中国的经济真的会出问题。想想看,去年的新增贷款有将近一半流向了房地产,这还不算通过各种信托公司、理财公司和基金公司以及国企贷款转道而入的资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房地产领域、在股市、债市、期市等虚拟经济领域去杠杆甚至加大力度去杠杆都是完全正确的,只有在这些领域去杠杆,才能为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做好铺垫。我曾经写文章说过,日本安倍上台以后实行了“安倍经济学”,从2013年到目前,日本放出数不清楚的大量货币,但这些货币都流入了实体企业和创新领域。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日本的房市不赚钱、股市不赚钱、存款利率低甚至负利率,所以货币只能到尚能赚钱的实体企业中去。

  7月4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再次强调了今年维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总基调和严控金融风险的决心。央行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是货币政策紧缩,只是保持松紧适度而已。央行还是会根据情况适时适度地对货币政策进行预调和微调,并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提供货币,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但是,我还是要呼吁在控制好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制定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政策将货币更多地导入实体经济,改变我们一边货币供应总量并不小、一边实体经济缺货币的结构性问题。不能说滴滴打车、摩拜单车等非实体经济领域一融资就可以几百亿,而实体企业拿个几百万、几千万都成了问题。中国地大人多,发展实体经济才是我们的根本,不要在钱多的是时代里让实体经济或实体企业缺钱。

文章关键词:货币政策;过紧 责编:王永芳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货币政策新框架构建 市场关注转向政策利率

    近日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关于货币政策的一篇论文引起了市场关注。结合央行近期的市场操作,央行货币政策新框架已趋于构建:调控框架正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市场关注的指标也由M2向政策利率转变。

  • 货币政策与改革相适应 给躁动迹象市场降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

  • 中性货币政策需把握四个平衡

    自去年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之后,货币政策基调已转向稳健中性,相比之前有所收紧。在短期经济增长和通胀形势改善,但长期前景仍不明朗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这种调整是自然而必要的。为了在新形势下兼顾多个目标,中性货币政策需要把握好四个平衡。

  • 2017年M2增速预计为12%左右 引导货币脱虚向实

    记者近日采访多位专家获悉,2017年广义货币(M2)目标增速预计为12%左右,是目前的主流观点,这比2016的增速目标(13%)有所调低。2017年全年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被视作货币放松的信号,这与政府预期目标不一致。

  • 周小川:没必要采用过度的货币政策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12日的全国人大记者会上表示,如果国际国内没有大的经济金融风波事件,还是采取比较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必要采取过度的货币政策刺激的方法来实现经济目标。适度宽松不同于周小川在G20上海记者会上所表述的“稳健略偏宽松”。

  • 货币政策下一步:向左走?向右走?

    随着前期刺激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房地产业投资将在下半年企稳并在2016年略有回升,这将带动国内制造业增长缓慢地企稳回升。

  • 货币政策仍剑指“融资难”定向“补水解渴”

    在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赵扬看来,政府还是要在稳增长、控风险和调结构这3个目标之间采取平衡。“传统上讲,货币政策主要是进行总量调节,在结构性调节方面则受限较多。

  • 分析称货币政策稳健中偏宽松 降息降准仍空间

  • 降准:发挥货币政策稳增长的作用

    2015年4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最新一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中国央行伴随各种“独家”、“深度”解读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刚刚闭幕不久的两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 当前货币政策仍属于常规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右一)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表示,当前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仍属于常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支持我国经济结构性调整,鼓励高科技、互联网行业相关企业的发展。

  • 2015年货币政策解读

    温彬说,去年以来,央行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政策工具的定向和结构性使用有利于提高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易纲坦言:“央行正在研判是否存在通缩隐忧,至于是否降准、降息则要看经济走势。

  • 债市赚钱行情有望延续

    债市趋势性机会出现依然需要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给予更明显的下调指引。

  • 货币政策“微宽松”或将持续“微刺激”孕育新机遇

    虽然现在只是6月初,但许多基金经理已开始眺望月底的A股“中考”。无论是硬件、基础软件,还是行业应用软件,乃至行业解决方案上,国产化的步伐已经渐渐迈开,这将对A股相关上市公司产生深刻影响。

  • 韦森:宽货币减税负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目前可选择的宏观政策只有两项:一是放松货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我的判断是,实际上在2009年、2010年,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下台阶的时候,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可能在5%~7%之间,应该说现在潜在增长率在下行。

  • 定向降准不应成为货币政策新常态

    今年以来笔者写了不少货币政策的文章。尽管当前的货币宽松更多呈现调结构的特征,但结构宽松或者定向宽松绝对不应该成为货币政策新常态。结构性或者定向性的货币政策只能是权宜之计,绝对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新常态。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银行头条

浦发银行专注并购金融 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 浦发银行专注并购金融 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

保险头条

中国太保荣获上海金融创新奖多个奖项

股票资讯

财经要闻

网站简介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