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强调网络平台销售的食品要符合相关标准,但总有一些商家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甚至贩卖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近日,海淀法院就审理了一起网络贩卖河豚鱼的案件,最终商家被判十倍赔偿。
贩卖三无禁售商品
2017年2月,郑先生通过某互联网平台在吴先生开办的网店上购买了野生河豚鱼干130斤,该鱼干每斤单价32元,郑先生共计支付价款4160元及快递费6元。郑先生收到上述产品后发现,该涉案产品为散装状态,由塑料袋包裹,且无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之后,经其查询发现,因河豚鱼含有毒素,食用风险均较大。据此,郑先生诉至法院,要求吴先生退还货款并进行十倍赔偿。
诉讼中,郑先生提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信访办公室给其出具的相关答复,答复中明确确认野生河豚鱼属于《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答复明确,不得将野生河豚鱼作为食品销售或作为食品原料加工成河豚鱼干等食品进行销售。
法院认定涉案商品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此外,涉案商品外包装上未标注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等信息,亦属不符合食品安全的食品。吴先生作为经营者,销售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食品,未标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各项信息的行为,构成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最终,法院判决吴先生向郑先生退还货款并支付十倍赔偿金。
法官:明令禁止销售
海淀法院民四庭法官宋硕表示,因野生河豚鱼含有河豚鱼毒素,且风险不可控的原因,为防止因使用河豚鱼引发食物中毒,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家有关部门即明令禁止销售、食用鲜活野生河豚鱼。
本案中,吴先生所销售的野生河豚鱼干并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此外,《食品安全法》还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据此,吴先生有权主张十倍赔偿金。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即将来临,商报邀请法官结合案例为你支招有人在网上买了金币,收货8小时后发现金币数量不够,这种情况起诉,法院不予支持。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春节将至,网购年货节带来浓浓年味儿,快递小哥们忙得不亦乐乎。一些快递企业纷纷亮出“春节不打烊”公告,以满足人们需求。
临近春节,电商平台年货市场日渐火爆,“年货节”已成为第一个年货交易高峰。菜鸟网络昨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年货包裹中,女装成为多个城市的年货新宠,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杭州、成都、苏州、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11个城市的年货包裹量排名中都位列第一。
网购消费在经历多年的两成涨幅之后,2017年出现罕见的三成增长。艾瑞咨询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6.1万亿元,较去年增长29.6%。
日前,随着春运首日火车票的开抢,春运购票大幕拉开。中国铁路总公司表示,今年春运网络购票需要验证码的比例将被压缩到15%以下。
最近,山东威海小伙小吴结识了一个自称养鳄鱼的网友,交谈一段时间后,小吴竟对吃鳄鱼肉产生了兴趣。小吴要求退款,对方狡辩完全按照其“每条重25斤”的要求发的货,小吴只好报警。
网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平顶山市的唐先生也特爱网购,他甚至因为16元钱的网购,走上了长达两年的官司路……令人不解的是,“双11”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小李的五件商品都迟迟没有发货。
然而,国家食药监总局双十一后发布的食品抽检不合格通告显示,在抽检的炒货、坚果、食用油、乳制品、薯类和膨化食品等七类食品632批次样品中,不合格样品有6批次。
装修户向北京晨报反映,貌似便宜的定制产品,在企业上门测量、设计、选材后,增项特别多,原来低价只是个噱头。
随着双11逐渐临近,各大网购平台、网店积极开展各种促销活动,通过各种优惠方式吸引消费者购物。在此,提醒消费者一定要弄清楚促销规则,计算好商品实际成交价格,不要轻易被商家宣传口号迷惑,防止冲动消费。
预售、定金膨胀金、满减红包、直降红包……“双十一”将至,各大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不断翻陈出新。与往年相比,不少“剁手族”直呼“规则更复杂”“数学不够好,真心玩不转”。
林女士说,对方报出购买“椰青”的物流订单号,她想到应该是申请退款的事。
林女士说,对方报出购买“椰青”的物流订单号,她想到应该是申请退款的事。
专家观点:电商法一审草案要求,电子商务平台“明知”平台经营者侵犯知识产权的,应当依法采取删除等必要措施。
郑州市民张女士很喜欢网购,但每次快递包装盒上的个人信息都令她头疼,扔掉之前总要想方设法涂掉自己的名字、电话、地址信息,避免个人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