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省内新闻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激活要素:厚植农村发展新优势

2017年08月22日07:59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5034

【砥砺奋进的五年】激活要素:厚植农村发展新优势

  今年5月,无人机在唐河县麦田里进行“一喷三防”作业。本报资料图片

  余正言 何报文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都要求改革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利用效率,这是我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的根本要求,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农业投入多、见效慢、风险大,广大涉农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四优四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财政涉农资金是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主渠道,对社会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然而,多年以来政府部门对涉农资金多头管理,“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小石子投湖面激不起大波浪,资金使用效果受到诟病。

  省政府坚持把推进涉农资金整合作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一项重要抓手,推进省级财政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2017年省级财政预算,农业专项资金由25个压缩至5个,畜牧业专项资金由19个压缩至4个,林业专项资金由30个压缩至5个,水利专项资金由16个压缩至5个。

  同时,为了上下贯通,省政府出台文件在全省贫困县中同步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试点工作。

  兰考县是国家和省涉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县,2016年全县整合涉农资金共计6.1664亿元。整合后,主要投向三个方面,用于脱贫攻坚2.6787亿元,用于高标准粮田建设2.2852亿元,用于农业农村生产改革发展1.2025亿元,资金集中投放效果十分明显。

  相对于2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庞大的资金需求,财政投入犹如杯水车薪,我省主动作为,利用风险补偿基金,为银行分忧,为企业增信,以“小钱撬动大钱”。

  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由省财政厅代表省政府履行出资人责任,专注于支持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目前,省农信担保公司已获得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授信,额度近300亿元,相继推出了银担合作模式、政银担合作模式、政银担保四位一体合作模式、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模式。随着模式的升级,利益相关方增多,风险进一步分散。截至目前,省农信担保公司担保金额达9.26亿元,担保余额7.98亿元。

  省政府还成立了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农业贷款保证保险助推涉农企业融资,目前已获得银行授信超过34亿元。农业贷款保证保险不仅提高了贷款的可获得性,降低了融资成本,而且有效带动了银行和地方政府参与。

  济源市与国家开发银行通力合作,设立3600万元的信贷补偿基金,构建管理平台、统贷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四台一会”,由政府确定的融资平台统一贷款、统一还款,受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青睐,目前累计为11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43亿元。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融资方式。

  科尔沁牛业公司联合新野县政府成立河南中牧联合担保公司,为肉牛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企业和规模种养户担保。仅去年,金融机构就放款3.6亿元,有效缓解了种养户资金紧张局面,构建了龙头企业和种养户协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调查中发现,虽然在资金问题上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多数涉农企业仍感到不解渴。他们呼吁,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大风险补偿金筹措力度,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位,多管齐下解决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在遂平县实地调研,有两项科研成果引起我们的浓厚兴趣。

  一台售价9万元的无人机每天可喷洒农药300亩至600亩,喷洒效率高,施药效果好,节水环保,相当于30至100个人的效率。有一家公司,长期专注于彩叶苗木的引种驯化和新品种培育,现有8个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其中金叶槐新品种每棵售价4000多元,2016年该企业利润率高达60%。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我省农业科技力量雄厚,先后组建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拥有3位两院院士、6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7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3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较好地支撑了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基础在育种,保障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育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根本在育种。

  以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为学术带头人的研发团队,长期致力于小麦品种研究,其研发的“矮抗58”已累计种植2.6亿亩,增产小麦121.1亿公斤,于2013年获得国家进步一等奖;BNS型二系杂交小麦填补了世界杂交小麦的空白,亩产最高达898公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带领他的团队,培育早熟、高产、高油系列花生品种32个,累计推广1.05亿亩,增产花生21亿公斤,覆盖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1/10、河南种植面积的1/3;创建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实现了育种技术的重要突破,居国际领先水平。

  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级蔬菜种子繁育基地,与孟山都、先正达、农友、泷井等国际种业集团建立了长久的业务合作关系,其白菜、甘蓝、萝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杂交种子生产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先后在河南、云南等地建立了稳定的制种基地1.35万亩,带动专业化蔬菜制种户4000余户。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支撑在科技,在于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

  近年来,我省着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建设基层农技推广站1030个,覆盖了4.36万个行政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2%。与此同时,通过实施专项技术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全省8000多万亩小麦实现了“一喷三防”全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7000万亩,全省深松整地面积达1000万亩。上述举措为加快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在调研中大家反映,我省在农业科技支撑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共品属性,我省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与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农民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科技意识不强,经营规模偏小,采用新技术的意愿较低。虽然建起了基层农技推广站,但缺乏农技人员,也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营机制,作用得不到应有发挥。必须深化改革,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尽快打通科技成果上山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唤醒沉睡的资源

  农村产权虚置,不能交易和流通,造成部分资源闲置,基本上成了“死”资源、“死”资产。

  作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第一步,我省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大头落地,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并为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土地流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全省9个国家级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共发放经营权抵押贷款3.3亿元。

  长葛是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之一,专门成立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建立了风险补偿金、抵押物处置收益补偿、引入保险、政策奖励等四项机制,有效调动了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到2016年年底,现有存量农地抵押贷款13笔,金额1173万元。

  作为国家级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村,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遵循“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公平合理”的原则,科学确定集体成员身份,从813个村民中确定股权享有对象693人。同时下力气搞好项目谋划和经营,去年以来,成功投资建设了滑雪场项目、元宵节灯展项目等,参与的股东都从中获得了可观的分红收益,确保了股份合作社资产保值增值,农民群众有一定获得感。

  长垣县于2015年2月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两年多来,该县围绕“谁来入市、哪些地可以入市、怎么入市、收益如何分配、城乡统一市场如何建立”5个核心问题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县已入市地块22宗323.9亩,为入市试点提供了全域化样本。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各地情况看,“两权”抵押贷款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还不多,农民从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中的获得感还不强,企业利用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获得抵押贷款还面临不少困难,必须大胆创新,重点突破,使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取得预期效果。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挑大梁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客观要求,是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保障,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建构的四梁八柱。

  一个龙头企业可以兴一片产业、强一级财政、富一方百姓。

  目前,我省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3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0家、省级龙头企业760家,为带动我省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千家万户,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叶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由10年前的几十家猛增到现在的511家,各类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6.63亿元,带动农户4.5万户。

  原阳县太平镇的原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产原阳大米,主打都市生态游,目前流转土地1200余亩,托管土地2万余亩,入社群众达500多户,还带动周边20多个村的2000多农户实现了共同富裕。

  家庭农场具有家庭经营的天然制度优势,又具有规模效应,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位于社旗县的盛康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9000余亩,其中流转土地2500余亩,托管土地6500余亩,拥有各种农机设备50余台(套)。盛康家庭农场注重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订单农业统筹生产经营,积极推广应用智能灌溉、机种机收、测土配方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明显提高,现已成为豫西南最大的综合性家庭农场。

  农村发展,最缺的是人才。

  近年来,汝州市大力实施“能人回归”工程,规划建设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园和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制定了创业创新80条扶持政策,设立了3000万元的返乡创业扶持基金,累计为返乡创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7500多万元。对优秀返乡创业人员在政治上给予荣誉,在2017年人大、政协换届中,全市有38名返乡创业人员当选为市乡两级人大代表,两人当选为市政协常委。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2.6万名汝州籍在外农民回乡发展,开发各类就业岗位4.5万个。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必须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这已成为各级各界的共识。

文章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发展;花生品种;农村集体 责编:王芳菲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河南这位第一书记干了啥?引起人民日报、新华社关注

    这几天,咱河南的驻村第一书记宋伟成了央媒及省内媒体关注的焦点。6月24日,新华社以《从“外来户”到“主心骨”——记河南省农业厅驻村第一书记宋伟》题,进行报道。

  • 平顶山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956个 新增319个

    12月20日,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平顶山市依法规范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956个,比去年增加319个,占目标任务的106.3%。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115.76亿元,社员人数发展到1.59万,带动农户数13.91万,入社成员年均增收1550元。

  • 周口沈丘县东明农民专业合作社乐为村民铺富路

    被张林成夸赞的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叫沈丘县东明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东明前些年在外地打拼,成了“亿万富翁”。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当地农民除了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每亩1000元的流转收入外,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每人每年能挣到3万多元。

  • 土地银行统筹土地流转抵押 让土地“活”起来

    由于法律赋予的物权权能不全,农民承包的土地不能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在市场上顺畅交易和抵押,土地资源难以变成资本,严重制约农民收入提高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窦俊秀说,这些举措激活了土地经营权抵押权能,还权赋能后的土地初步具备资源变资本的产权要素和市场基础。

  • 正信式吸储——互助还是圈钱?

    由于与正信合作社理事长崔焕廷关系比较密切,作为知情人,陈玉盛向记者讲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在一份信诚投资公司的宣传资料上,记者看到:信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掌控着包括馆陶县正信农副产品购销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内的数家公司。

  • 南阳市卧龙区发展现代农业年提高农民收入3000元

    盛夏时节,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的南阳月季博览园内仍是一片鲜花盛开的景象。目前,全区月季种植面积2.5万亩,500亩以上种植规模的月季企业和合作社有32家,年产值12.6亿元,仅此一项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 上蔡农业现代化农民享实惠

    近日,记者在上蔡县采访时看到,连片的高标准粮田内小麦长势喜人,特色种植示范基地内的瓜果、蔬菜鲜嫩滴翠,春暖花开时节的古蔡大地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达27.5万亩,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210个,带动近10万名群众就业。

  • 我市农民合作社产需对接会召开 农合社超3700家

    截至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3700多家。这是记者从我市首届农民合作社产需对接会上了解到的数字。

  • 2014现代农业科技展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3月1日,2014现代农业科技展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当日,展会共吸引了来自省内外200多家涉农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销商、种粮大户和省、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

  • 地权博弈酝酿“农地新变”:农民利益如何分配

    2013年11月初,蕉岭县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出台了该省第一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都在交易范围内。与此同时,土地权利“二元化”造成农地权利不完整,极大地限制了农民市民化过程,更使得我国的“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 鹿邑大力实施信息服务“科技富农路”越走越宽广

    大力引领农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力推进土地流转,有效地促进农业增产增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已发展种养大户500多户,土地流转28万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万多亩,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增收。

  • 从“十连增”看高标准粮田建设

    我省粮食生产“十连增”,是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打造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最好例证。罗山县,培育新型粮食生产主体,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承包土地参与高标准粮田建设。

  •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领航船”

    昨日,记者从市工商部门获悉,截至今年9月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3450家,同比增长65.55%,总量位居河南省各地市前列,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了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领航船”。

  • 中国市场主体第三季度平稳发展

    今年第三季度,全国市场主体平稳发展,企业实有户数持续增长,企业注册资本(金)增长较快,个体工商户稳定增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9月底,全国实有企业1469.31万户(含分支机构,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9.42%;注册资本(金)93万亿元,增长16.18%。

  • 社会化组织帮农民种田 种田有“保姆”农民很欢喜

    湖南湘潭县排头乡一农民与合作社成员在田间搬运一架植保无人机,通过植保无人飞机,大大提高了农田喷药作业效率 李尕/摄 ”  为了统计享受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农民能得到多大实惠,湘潭县有关部门算了一笔详细账,每亩田增收节支可达550元左右。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