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天下新闻 > 正文

习近平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2017年06月13日10:27  来源:新华社

5034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题:习近平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辛识平

  【学习进行时】读懂当代中国,中国制造是一个极佳的窗口。中国制造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中国制造将迈向怎样的未来?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专栏推出“辛识平”融媒体评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与您一起思考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出发,G2017高铁列车一路飞驰,时速从100公里迅速升至300公里,经过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一直开到阿斯塔纳……

  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习近平主席参观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邀请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体验高铁模拟驾驶。在科技力量打造的超凡时空体验中,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中国高铁的魅力。实际上,以“未来能源、绿色丝路”为主题的中国国家馆,展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绿色未来,令人印象深刻。

  当今世界,许多事物的定义正在重新书写。改革开放以来,“MADE IN CHINA”的标注随着商品流、信息流激荡全球,成为广为人知的中国符号。今天,当世人以全新目光打量中国的时候,中国制造的形象也在悄然改变。

  前不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票选出了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中国高铁高居榜首,成了外国青年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国际市场上,以华为、小米、联想、格力、大疆等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异军突起,以高性价比、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参与竞争,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不管是人们的消费体验,还是新闻报道,都在越来越清晰地展现这样一种时代趋势:中国制造正在把优质、精品、创新等关键词刻印在铭牌之上。正如英国广播公司记者的感叹:“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批量生产他国创新产品的国家了。”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论述。从中,人们可以发现突围破局之路,可以体会中国制造被赋予的新的时代定义。

  中国制造,当以创新为灵魂。“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我国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症结在于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有待提升。时代的发展,已经给企业标定了新的生存基线——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近年来,华为等中国企业之所以迅速崛起,与其高度重视研发、长期投入大量真金白银用于创新密切相关。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也是企业发展壮大之魂。一位企业家说:创新不是打败对手,而是与明天竞争。深耕创新土壤,告别依靠低成本竞争的老路,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中国制造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中国制造,当以品质为生命。“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没有优良品质,制造强国就立不起来。从发展规律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的转型升级、民众的消费升级,必然要求把质量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来谋划和布局。

  《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抓住质量建设这条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不久前,一则名为“中国制造防弹板完全不配合剧情的演出”的视频在网上热播。即便在比较挑剔的外国消费者眼里,中国产品的质量也已今非昔比,怀着老眼光来看“中国造”,难免遭遇尴尬。但也应清醒认识到,中国制造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仅仅开了个头,前方任重道远。“质量第一”不仅应成为社会共识,更应成为从企业到消费者普遍参与的社会行动。像对待生命一样重视品质,以工匠精神锻造世界品牌,中国制造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不断带给世界新的惊喜。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所在。

  中国制造,当以人才为根本。“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国际上,“德国制造”之所以长盛不衰,与其拥有大量一流技术工人、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分不开。从我国现实看,制约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瓶颈就是人才短板。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人才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比技术的研发、产品的创新,这一过程更加需要定力和耐心,也更加呼唤企业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门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听到中国品牌这4个字,你首先想到什么?”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论坛会场,主持人向听众提问。一位学生答道:机会。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制造由“三来一补”起步,成长为惠及寰宇的“世界工厂”,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时代进程。展望未来,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攀升,这是中国的新机遇,更是世界的新机遇。

文章关键词:重新定义;中国创造; 责编:安文靖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国馆·文化中国:重新定义中国白酒

    最美卷轴、传世名画、国手书法与窖藏老酒的完美缔结,让“国馆·文化中国”的诞生充满了艺术性。国馆通过白酒最温润最醇厚的感触,通过汉字最中国最艺术的表达,重新定义了中国白酒的含义:让文化真真正正地走进万家,温暖人心。

  • 省人大常委会重新定义重大事项 群众冷暖记心上

    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具有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权力,可谓是“一言九鼎”。记者12月4日获悉,省人大常委会对原《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进行修改,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之事,明确列入“重大事项”的范围。

  • 科技与电商如何重新定义饮食

    大家对于日常生活中让人们省去人际互动的科技可以说习以为常;幸好,食品行业的变革似乎造就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渗透到食物供应链的方方面面,它的未来令人兴奋,鼓舞人心,有望进一步地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积极变化。

  • 《老婆大人》临近收官 张鲁一重新定义抢手男

    [摘要]《老婆大人》中,张鲁一演绎的俞志恒“没有总裁式高冷,也没有屌丝式自贱,比弯的更直,比直的稍弯,就像是一块牛排煎到了女食客指定的程度”,因此能够非常抢手。外形帅气,能知女人心,对爱情专一和负责,张鲁一用“俞志恒”虏获了各类女性的心,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抢手男”。

  • 杨建国:2017年,中国经济何处去?

    这一切变化都是为了更好的激发中国经济的潜在能量,也是“新常态”带来的结果。在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一带一路”,全面铺开,再一次为中国的经济转型过渡保障加大了砝码,为中国经济发展,打通了血脉,奠定了基础。

  • 杨建国:2017年,中国经济何处去?

    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动能转向新的增长动能……这一切变化都是为了更好的激发中国经济的潜在能量,也是“新常态”带来的结果。在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一带一路”,全面铺开,再一次为中国的经济转型过渡保障加大了砝码,为中国经济发展,打通了血脉,奠定了基础。

  • 新华社评论员:拓展中国制造的创新之路

    对中国制造而言,把脉“供给侧”,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正是深层症结所在。

  • 中国“三大红利”助力网络命运共同体建设

    近期,互联网业界及广大网民正在翘首期待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世界性大会落户美丽乌镇,主要看的可不是“气质”,而是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真切而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

  • 中国品牌是国家软实力的世界表达

    从今年3月2日起,人民日报头版推出《中国品牌中国故事》系列报道,通过讲述中国品牌背后的中国故事,来展示中国科技创造的奇迹,中国人民创业创造的传奇,中国文化迸发的精神魅力。

  • 唱衰中国也要有点常识

    过去20年,每当中国经济部分指标数据下降,一些舆论就会冒出唱衰中国发展的论调。2015年全球利好消息明显:美国经济增长将使全球外需回暖,将大大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将有利于中国企业节约成本和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增长。

  • 李克强出席达沃斯论坛 德国热议中国经济“新常态”

    多家德国主流媒体热议中国“新常态”:   dpa Deutsche Presse Agentur德意志新闻社或德意志通讯社,简称德新社,是建于1949年的德国国家通讯社。——《法兰克福汇报》   旋风般的发展速度在中国已经成为过去,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们开始找寻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 听,中国“智造”的好声音

    随着“泽菲”研制成功、上市,2001年美国的原研公司举起专利“大棒”,以侵犯其工艺专利为由对豪森提起专利侵权诉讼。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瞿金平的“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送方法”的新型设备“横空出世”,存在了200年的必备零件——螺杆被成功取代。

  • 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 王一鸣   要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首先要弄清楚形成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动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郭克莎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征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

  •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身

    牵引电传动系统是列车的动力之源,被称为“高铁之心”。设计了四千多张图纸,修改了外方三十多项设计缺陷,今年10月22日,中国北车自主研发的“高铁之脑”通过技术评审,成为国内首个获准批量装车的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 智能化将领衔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和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正在日益向我们走来。”杨拴昌说,我国虽然已是头号制造业大国,并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但创新能力、质量品牌、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