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天下新闻 > 正文

【领航新征程】花繁叶茂说“丰年” 中外青年学者点赞精准脱贫“中国方案”

2017年11月23日15:37  来源:多彩贵州网

5034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吴蔚 赵曌 陈李育)白墙青瓦,小楼林立,集旅游休闲、陶艺展示为一体的白泥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里,藏着一家明末清初的陶艺作坊……从空中俯瞰,村子背山临水,绿植点缀,烟雨朦胧里,恬淡秀美。这里,是贵州遵义的花茂村。花茂,寓意花繁叶茂。

  2015年6月16日,在贵州遵义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在返乡创业村民王治强家经营的“红色之家”农家乐院坝里,习近平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聊起了家常:“家里种什么?”“土地经营情况怎么样?”“农家乐搞得怎么样?”村民们纷纷向总书记介绍自家生活情况,赞赏党和政府的政策好。

  参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外青年学者交流活动的嘉宾在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合影留念。(本网记者 吴蔚/摄)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指导,中国日报网、贵州省委网信办主办,人民网、多彩贵州网等13家单位协办的“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外青年学者交流活动在11月22日走进美丽的花茂。

  当天下午,一场特殊的交流会在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旁举行。以花茂为窗口,看贵州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关键词总少不了“扶贫开发”、“美丽乡村”、“中国方案”等等,来自中外的专家学者、编辑记者,纷纷点赞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和砥砺实践。

  在花茂村,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会正在进行。中外专家学者和村民面对面,共话发展变化。

  (本网记者 吴蔚/摄)

  # 话乡愁 #

  “荒茅田”的前世今生

  多年前,花茂叫做“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改名“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这些年来,花茂村统筹推进精准扶贫,改善人居环境,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引导村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一体化。

  自打记事开始,花茂村就非常穷,那时候家里姊妹很多,吃饭都必须限量。那时候的花茂村脏乱差,根本不敢相信会有今天的发展变化。

  花茂村因为总书记的一句“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而美名远扬。现在的华茂,是一个红色基地,红色基因接续传承;黔北民居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处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村子特别漂亮,下着小雨,更有一种不同的美。我们去了几户村民家里,非常干净整洁,井井有条。我觉得,到贵州的花茂村,就能感受到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是风景美,这里的人们都非常友好和热情。

  两年前,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的土木房,家里没有几件像样的物件;现在房子修葺一新,风格独具特色,院坝铺上了青石板,干净整洁清爽。为了表达内心的激动之情,我自己写了几句顺口溜:鸟语催人醒,蛙鸣伴梦乡。花丛蝶飞舞,莲下鱼欢畅。小河绕田野,青山披盛装。虽不比蓬莱,仍可算一方。

  一下飞机,我就拿起相机“咔擦咔擦”拍个不停,贵州真的非常漂亮。我不是第一次来到贵州,但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来这里。来贵州之前,我预想会看到很多非常贫困的现象,尤其是跟东南沿海相比,但事实上落差很大,这里已经完全发展成为一个基础设施非常完善的地区,并没有那么落后。参加这次活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将贵州纳入全球视野,让全球关注贵州发展变化,相信会有更多外国人关注“贵州在哪里”、“贵州在中国的什么地方”这是我工作的起点,以后会做更多的努力,让更多人到访贵州。

  我就是个农民,地地道道的花茂人。出生在60年代,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国家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巨变。六七十年代的花茂,抬头不见天,十分落后。这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发展变化翻天覆地。五年后,邀请大家再来,一定又是一个新花茂!

  昔日的“荒茅田”,如今已经变成美丽富庶的花茂村。(本网记者 吴蔚/摄)

  # 说扶贫 #

  与贫困作战的中国方案 值得期待

  在村民王治强家的院坝里,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们亲切交流。他温情地说,看到每个人洋溢在脸上的愉悦表情,知道你们过得不错,这里的脱贫致富是比较成功的,你们对党和政府是拥护的。

  过去五年,花茂走出了一条生态和发展齐头并进的中国特色扶贫道路。如今,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期待花茂全面进入小康的那一天。

  “扶贫先扶智”,我们对全村48户贫困户共162人进行精准识别,对口培训,让每一个困难户都有一个产业支撑。2016年花茂村被评为省级同步小康示范村。

  花茂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它让百姓富起来的同时,针对当地特点,将田园风光、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与特色高效农业有机融合,守住了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走出了一条扶贫发展新路。相比某些村落追求单一的工业扶贫、产业扶贫,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花茂村用百姓致富+“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提出了与贫困作战的中国方案。

  就精准扶贫而言,花茂村做出了三个好的示范:一是乡村有好的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村支书、村主任等组成的坚强的领导班子很最重要。二是好的发展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发展好的村庄他的发展理念是和十八大以来和党的方针政策完全契合;三是好的发展方式和措施,例如旅游业、民族民间手工艺这些没有任何污染又符合发展需求。

  花茂村就是习总书记心中的新农村样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地方很多,但是总书记亲口说让人记住乡愁的地方,屈指可数,仅有一二。一碗贵阳牛肉粉让习总书记二十多年念念不忘,这个广告效应应该充分利用。花茂村的主要经验之一是抓集体经济,第一产业更要重视,积极探索,这对于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20年以前我曾从北京坐火车到昆明,中途经过贵州六盘水,当时看到当地农民衣着简陋,还在用最原始的工具在田里耕种,那时我觉得贵州是急需脱贫的。这次再到贵州,和那时感觉完全不一样。就以交通为例,20年前在六盘水火车站,火车站等车的人们觉得北京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如今贵州基础设施发展迅速,高铁、高速、机场建设步伐加快,从坐高铁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基础设施对于贵州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推动作用,大理、丽江也是在基础交通完善之后,才吸引经济投资脱离贫困的。所以我对贵州的发展充满期待,相信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贵州出现在大家面前。

  此次贵州之行,我拍了很多照片,希望能更多地展示、反映当地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情况。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期待看到更多像花茂村一样真抓实干的实践经验。

  花茂村里,外籍专家饶有兴致体验传统的土陶制作。(本网记者 吴蔚/摄)

  # 论认同 #

  让中国故事在全球视野下“花繁叶茂”

  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正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的思想主张,在国际社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正确认识和认同。

  在中外青年专家学者的言语碰撞之间,不难听出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实践的认同、赞赏和钦佩。在全球传播的语境下,“中国影响力”,正遍及世界!

  遵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发生的地方,保留着很多长征途中留下的历史遗迹。在这里,我们学到了很多中国共产党当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中国发展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认为,我们这次活动的意义在于,告诉更多人历史发展的历程,特别是让更多青少年铭记过去、发展未来。

  对世界而言,花茂村不仅是了解中国巨大扶贫成效的窗口,也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窗口,更是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成立近百年仍然蓬勃向上奥秘的窗口。从2017年新春致辞中说“最牵挂的人是困难群众”,到十九大报告中203次提及“人民”,习总书记身体力行“以人民为中心”。今天富庶的花茂村用青山绿水和纯朴笑容,告诉世界: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不掉队,一个不能少。

  我想用8个字概括在花茂的见闻和感受,那就是党心、民心、信心、核心。花茂的发展成就,最重要的是来自于基层党组织的有力建设,这一点我的印象尤其深刻,这就是“党心”;在这里,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最能体现出当代人民群众的风貌,也就是“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是“信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关心关怀,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这一点,花茂人感受尤其深刻,这是“核心”。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执行不同的政治体系,而中国的政治体系是独树一帜。中国一直坚持着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令人非常难以置信而又万分钦佩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现在越走越坚定。毫无疑问,中国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成功。

  来到中国6年,我亲身感受到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在扶贫领域取得的成就值得全世界称赞。彻底消除贫困这个人类难题是异常困难的,但对于中国是能够实现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不断走出自己的道路,引领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向其他国家指明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也迈入了发展的新时达。中国的自信发展,正在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讲好中国故事,要讲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故事,接地气、有底气地展示中国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成就。好的中国故事,是用心听出来的、用脚走出来的。来到花茂,对于中国、贵州的脱贫攻坚成就更加认同。

  花繁叶茂,不仅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变,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状态。遵义讲“遵道行义”,我想对于中国而言,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正道”、“大义”,毫不动摇、毫不犹豫砥砺奋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花繁叶茂。

文章关键词:茂村;人民;总书记;信心;核心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新时代@所有人|网民学】党是与人民相濡以沫的“亲”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表明党将与中国人民共赴一场世纪之约,这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亲密无间的约会。

  • 面对中外记者,习总书记五年两次讲话中的“同”与“不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在我担任总书记后,我是要坚持做好党的建设和管党治党中某些短板的修补工作的,我决不可做党的罪人,历史的罪人。见面会的结束,标志着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最后落幕,也标志着一个新的伟大征程的开始。

  • 为了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党的十九大看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图表:为了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党的十九大看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新华社记者 施鳗珂编制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个走过近百年历程的世界第一大党,在其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如此宣誓她的初心和使命。

  • “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图表:“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率领亿万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政治本色与力量源泉 新华社记者 卢哲 编制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题:“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率领亿万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政治本色与力量源泉 

  • 【视频】喜迎十九大 永远跟党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中外记者见面,1500余字演讲中,19次提到“人民”,铮铮誓言响彻中华大地。全党、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激动的目光投向北京,热切期盼——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 人民房评:“首付贷”复燃背后原因需警惕

    时隔一年,在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下,“首付贷”却重出江湖,化身为信用贷、消费贷、装修贷等身份,换件“马甲”再度游走于房地产交易市场,充当楼市不稳定因素。

  •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

    2014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发表了新年贺词。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两年后,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已经有2700万摆脱贫困,向着更好的生活奋力奔跑。

  • 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强国

    最后,在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指导下,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构建国际范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以人民的名义:向暖而生

    昨晚20点,我的一条朋友圈状态创造了个人纪录:77条评论。   通讯录里总共也就300人而已。

  • 着力开拓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