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张光明: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2017年08月24日16:06  来源:映象网

5034

图为张光明在工作一线。

图为张光明在工作一线。

  映象网讯(记者 燕子丹 文/图)“选择安定,只需要活在当下,选择奋进,则必须开拓未来。”这是郑州北车辆段科技开发中心负责人张光明的座右铭。而他也在20年的科技开发工作历程中不断地诠释与坚守着这句话。

  处处留心皆学问

  时间回到2000年夏天,他在段检修车间进行调研时,无意中发现职工在更换侧架立柱磨耗板时,由于没有专用工装,仅一个铆固侧架立柱磨耗板工序就消耗了近4个小时的时间。张光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决心研发一种省时、省力的新型侧架立柱磨耗板铆钉机。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研制出了“斜契式侧架立柱磨耗板铆钉机”。这种铆钉机使用方便、快捷,将作业时间压缩了近2/3。该工装不仅填补了中国铁路货车车辆维修设备的空白,还是目前国内产品中唯一一种能适应提速转向架使用的维修设备,被原铁道部指定为全路站修车间必备工装设备。这项发明成果荣获了2004年“全国首届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这只是张光明众多发明中的冰山一角,从事科技开发工作20年来,张光明不断求索,带领团队研发出多项全路领先工装设备,开发的产品多次荣获全国、全路、河南省、郑州局科技进步奖。他本人荣获“茅以升工程师奖” 、“河南省优秀科技专家”、“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郑州铁路局“科技拔尖人才”、“郑州铁路局科技创新状元”称号。他也被干部职工亲切地称为“工匠达人”。

  “只有不断学习创新,才能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这是张光明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一摞摞业务书籍和设计图纸。在张光明的脑海中,科研的路上,不进则退。他认真学习车辆新构造、新知识,不断了解兄弟站段和其他车辆厂的车辆改造信息,围绕安全的热点和难点展开一轮又一轮科技攻关。

  轻伤不下火线

  科技创新的路上充满坎坷。但张光明甘于付出。2007年初,随着70吨级货车在全路的广泛应用,新型17型车钩也大量装车使用,随之而来给检修工作带来难题。由于17型车钩缓冲装置构造复杂,与原有的车钩相比体积大,职工在分解和组装作业时,没有专用工装设备借力,全靠人工,尽管增加了人手,但工作起来仍然异常费力,效率低,还很容易砸手碰脚,不能满足检修工艺、达不到修程要求。当时,郑州检修车间检修70吨级货车时,一天只能检修1至2辆车。一度严重制约了检修效率。当时,全路也没有一件先进的工装。当张光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决心攻克这一难题。他跑现场实地了解情况,带领中心的技术人员查资料、绘图纸,经常加班加点。 2007年10月22日夜里11点多,张光明和科技开发中心人员在检修车间大库内对刚刚研制出的17型车钩缓冲器拆装机样机进行试验。当他准备将缓冲器吊运至拆装机上时,吊装带突然断裂,缓冲器滚落下来,砸在他的脚面。几个伙计赶忙把他送往就近的医院,经过鉴定,他被定为国家四级伤残。医生建议他最少休息一年,但不到二个月,他就又继续投入到项目试验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研制出了高效便捷的16、17号车钩缓冲器拆装机。该设备性能先进、作业效率高、安全系数大,大大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检修效率。截止目前,全路90%以上的站段都在使用张光明和他的团队研制的设备。

  有什么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追求,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从事科技研发工作以来,张光明淡泊名利。曾有多家路内外企业、科研机构高薪聘请他,都被他婉言拒绝。他说,我是一名老党员,是企业培养了我,我研发的每一个工装、每一台设备,都离不开段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我要感恩企业给予的平台,才有可能创造这样的成绩。这辈子,我要扎根基层,为企业科技创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20年来,张光明在《河南铁道》《铁道车辆》《中国机车车辆》等路内知名核心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7篇。先后取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和国家专利20多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7项。在科技创新的路上写下了别样的精彩。

文章关键词: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张光明 责编:李娅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