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天下新闻 > 正文

“权威人士”再现人民日报头版 释放什么重大信号?

2016年05月10日07:48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5034

  还记得那位神秘的“权威人士”吗?继《五问中国经济》《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9日,他第三次现身人民日报头版,把脉当前中国经济的五大问题。

  开局首季问大势,这回,权威人士说了啥?说了谁?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经济形势怎么看?

  我国经济运行是L形的走势

  问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好于市场预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实现了“开门红”,有人认为是进入了“小阳春”,更有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触底,将呈现U形反转。您的判断是什么?

  权威人士:总的看,今年开局的经济形势平稳。但是,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因此,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

  不可否认,我们面临的固有矛盾还没根本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也有所暴露。“稳”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老办法”,即投资拉动,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而是L形的走势。

  我要强调的是,这个L形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

  问

  我们注意到,当前经济运行分化趋势愈益明显,这传递出什么信号?

  权威人士: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还有一部分,尝到苦头,但也挨了教训,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我看也不是什么坏事。

  宏观调控怎么干?

  投资扩张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问:从一季度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升,对于经济企稳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短期刺激仍然好用、管用,还要继续用。对此您怎么看?

  权威人士:这是大家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当前,宏观政策要突出三个要求:一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二是坚定不移地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三是增强各方面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问

  宏观调控的着力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

  权威人士:要具体分析问题的性质,看看哪个问题更是要害。我国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即使经济出现较大幅度下行,社会就业也能保持总体稳定,何况我国经济也下行不到哪里去!但是,杠杆问题就不一样了。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这么一比较,就知道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儿,就知道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

  找到了着力点,在操作上还要把握好两点:一是避免短期化行为。必须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二是避免不适度。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酿成风险。比如,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

  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

  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已形成一揽子成熟的工作方案?

  权威人士: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专题研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提出了“五个搞清楚”,即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搞清楚怎么办。

  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针对性较突出、政策措施较明确,可操作性也较强。接下来中央还要专题研究,并尽快推动贯彻落实。

  问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行政手段是否必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当怎么摆?

  权威人士:这里要厘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好决定性作用。但是靠什么手段能做到这一点?“解铃还需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革命。比如,减少对“僵尸企业”的补贴,不靠行政命令、单靠市场行吗?

  当然,对那些本身没有行政干预、市场机制发挥较好的领域,就别再去指手画脚了。

  预期管理怎么办?提高透明度 不搞“半夜鸡叫”

  问:这几年,对于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不是很稳定,乐观情绪与悲观论调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引导好社会心理预期?

  权威人士:怎么稳预期?关键是稳政策。

  首先,大政方针不能动摇。其次,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越明确,落实越有力,市场预期就越好。反之,如果我们还走刺激需求的老路,市场就会担心迟疑、无所适从。再次,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最后,提高舆论引导可信度也很重要,必须实事求是。适当的正面宣传是必要的,但是,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

  经济风险怎么防?

  不掩盖和拖延风险 结果就没那么可怕

  问: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能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权威人士: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

  当前,最重要的是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在利用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边际效应持续递减的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目前银行坏账处于上升趋势,是经济问题在金融部门的必然反映。只要我们勇于面对,主动应对,不掩盖和拖延风险,结果就没那么可怕。

  问

  伴随“去产能”,部分地区和企业出现人员下岗,甚至有一些地方出现群体性事件。请问应该怎样妥善处置?

  权威人士:这轮下岗的行业和地区较集中,其中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特别是40—50岁职工。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相关政策,讲究工作方法,稳妥审慎地去产能: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人不保企”,勇于处置“僵尸企业”。我们强调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但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二是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要做实做细托底工作。要既帮他们解决好生活困难,又助他们提高再就业能力。

  问

  今年以来,肉价菜价走高,老百姓很关注,也有担忧。如何既防范可能出现的通胀风险,也注重防范通缩风险?

  权威人士:一方面,物价普遍大幅上涨缺乏实体支撑;另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充裕,居民消费能力旺盛,出现严重通缩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我们必须保持警觉,密切关注价格的边际变化。对部分食品涨价问题,既要加强调配、保障供给,也不能反应过度,干扰价格信号。据人民日报

文章关键词:权威人士;半夜鸡叫;僵尸企业;经济增长;开门红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权威人士首提房地产泡沫: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

    权威人士首提房地产泡沫: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

  • 媒体:谁是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

    2015年5月25日的人民日报刊文《五问中国经济——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形势》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债还钱,天经地义。

  • 房子是住人的 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

    5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文章《开局首季问大势》中记者与“权威人士”的问答,内涵极为丰富,针对当前房地产行业中存在的问题也多有涉及。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杠杆率已偏高,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均与银行信贷密切相关,过低的利率和信贷膨胀扭曲了资源配置。

  • 杨建国:解决民间投资“遇冷”的关键点在哪?

    就近年来考察和参与区域政府招商的经验来看,民间投资毋庸置疑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家提出简政放权、提升服务的力度在不断加强,只要坚定走转型、走创新的路子,坚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心,民间投资的信心将会不断提升。

  • 习近平引领中国经济开启新航程

    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经济的巨轮迎来一幅更加壮美的画卷。7月,习近平在宁夏调研时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达地区要有新作为,欠发达地区也要有新作为。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