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财经观察 > 正文

以更大力度规范地方债

2018年01月24日10: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5034

  近期,财政部对外通报,部分省市查实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除责令限期整改,还依法依规对多名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给予行政撤职、行政降级、行政记过等不同程度处分。这有助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变相举债。

  依法依规管理地方债务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2014年修订的《预算法》为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举债开了“前门”,标志着我国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迈入法治化轨道。随后,《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关于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的实施意见》《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预算管理办法》《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预算管理办法》《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实施地方政府债务监督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颁布施行,从而为依法依规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实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将地方政府债务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锁定并置换存量政府债务、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建立地方政府债务日常监督机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应急处置机制等构建了涵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全流程的法律法规制度框架,形成了依法依规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格局。

  据统计,截至2016年末,全国法定限额内政府债务余额27.33万亿元,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6.7%,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水平;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32万亿元,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80.5%,低于国际通行的100%–120%警戒线。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是,个别地方政府无视法律法规,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公司、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由此导致的风险不容忽视。

  开了“前门”后须完全堵上“后门”

  这种风险,来源于仍有个别地方政府置法律法规于不顾而违法违规变相举债。其实,违法违规变相举债现象早在《预算法》修订之前就已有之。旧《预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是,地方政府常常规避此项法律规定,采取变通形式大量举债,两次举债高峰期分别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和本世纪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客观而言,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变相举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为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累积了不少风险隐患。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大幅增长,融资平台甚至出现在本来财政承受能力就弱的基层地方,以融资平台债为标志的地方债增长迅速、规模庞大。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依然存在,前期累积下来的地方债,大都进入了偿债密集期,债务风险骤增。为了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新《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筹资,并置换存量政府债务。不过,在对地方政府债务开了“前门”后,但还是有个别地方政府以提供担保函、承诺函等形式,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公司、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也就是,开了“前门”后,“后门”仍未完全堵上。

  在地方债务问题上,财政机会主义倾向不容忽视。所谓财政机会主义,是指为了实现预算平衡或达到所规定的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标准,政府利用诸如政府担保等预算外支持形式,取代政府的直接财政支出,使一些政策成本暂时得到隐藏。我们现在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但是有规定的限额,而一旦有了这种限额,为了满足资金需求,地方政府往往就有通过变相举债从而突破这种限额的冲动,预算外的债务筹资活动由此产生。这就是财政机会主义的体现。两次金融危机时产生的大量地方债源于此,目前产生的地方债也源于此,而这些地方债都是违法违规变相举债。

  实行全口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地方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紧密相连,中央多次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其中防控金融风险是重点。因此,防控地方债务风险,要按照十九大的要求,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去施策。目前,当务之急,是在地方政府合法合规发行债券的情形下,着力遏制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变相举债,重点是地方政府或有债务。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亦是各国政府债务管理的难题。我们不能因新《预算法》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列为合法合规的地方政府债务而将地方政府所属企业举借的债简单地列入企业债。地方政府所属企业,如地方国有企业(包括融资平台公司),与地方政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企业举债,尽管属于企业债务,即便合法合规举债,但若出现债务违约,出于各种原因考虑,充当最后救助者角色的很难不是其背后的地方政府。因此,一方面,要严查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变相举债,对相关责任人视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程度处分;另一方面,坚持预防为先,防患于未然,将地方政府所属企业的债务作为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列为监控对象,实行全口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形成防控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并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关键词:地方债 责编:王永芳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2017年地方债发行4.36万亿元

    2017年地方债发行已收官,在经历了2016年置换高峰期后,2017年全年债券发行规模4.36万亿元,同比减少近三成。据Wind等市场机构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置换债累计已经超过10万亿元,2018年仍有1.88万亿地方债有待置换。

  • 地方债整改大限已至:难点在撤函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6年末地方债及债务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过隐性债务却急速扩张。一位地方债务办负责人曾举例:“我们存量债务如果是1 的话,2015-2016年间通过购买服务和PPP举债规模在1.5到2之间。”

  • 16省市半年地方债发行量超去年全年 6省超1800亿

    据新华社电进入7月,地方债发行在上半年提速的基础上依然保持热度。据初步统计,截至7月27日,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已达3.77万亿元,逼近去年全年3.8万亿元的总发行量。

  • 财政部:各地置换地方债规模每季上限为30%

    28日,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的通知》。(四)国债登记公司等登记结算机构应当加强对地方财政部门还本付息工作的服务,及时准确提供地方债还本付息相关信息。

  • 1.86万亿地方债压顶 多地现“大尺度”救市

    6月28日,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土地审计报告显示,全国由地方政府负责偿还的债务中,需在今年偿还的金额高达1.86万亿元。

  • 发改委:地方债务上报数连实际一半都没有

    进入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城镇化既能推动投资又能拉动消费,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社会公平合理,也有相当益处。“城镇化既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又要清醒的看到,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不能急于求成。

  • 地方债务上报数没有实际的一半

    他们说只报了10%,有些报了20%、30%,超过50%的都没有。

  • 发改委官员:地方债务上报数连实际一半都没有

    进入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城镇化既能推动投资又能拉动消费,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社会公平合理,也有相当益处。“城镇化既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又要清醒的看到,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不能急于求成。

  • 中国颁地方债管理新规 "疏堵结合"严防风险

    中国官方首个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文件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千呼万唤始出来”。此次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并明确指出地方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 阳光化举债重塑信用

    北京市财政局日前宣布,将于8月21日上午招标发行总额105亿元的2014年北京市政府债券。

  • 引入第三机构信用评级 地方债自发自还加速推进

    专家称,地方政府不仅要公开财政预算报告,还应定期披露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全面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 地方债“出海”得失几何

    目前已有数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始和投资银行及评级机构接触,对海外发债跃跃欲试

  • 国务院批准京沪粤等10省市试点地方债自发自还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日前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的通知。三条 试点地区应当以同期限新发国债发行利率及市场利率为定价基准、采用承销或招标方式确定债券发行利率。

  • 国务院批准京沪粤等10省市试点地方债自发自还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日前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的通知。三条 试点地区应当以同期限新发国债发行利率及市场利率为定价基准、采用承销或招标方式确定债券发行利率。

  • 地方债成中央最关注问题 智囊积极建言解决方案

    2013年12月30日,审计署发布了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如此地方政府债务共计17.9万亿。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银行头条

浦发银行专注并购金融 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 浦发银行专注并购金融 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

保险头条

中国太保荣获上海金融创新奖多个奖项

股票资讯

财经要闻

网站简介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