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豫论头条 > 正文

珍视文化遗产的精神之魂

2017年11月06日14:05  来源:人民日报

5034

  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尤其是那些从民间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久前,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做这样的作品,是对传承人技艺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但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浮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以另一项非遗项目,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值得让现代人学习。比如福建建阳,为什么在宋代会成为中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当初这里是穷乡僻壤,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看,当地木材匮乏,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当地多山,交通是一个难题,当地人就在水路上做文章,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今天同样值得借鉴。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赓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陆绍阳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文章关键词:文化遗产;精神之魂 责编:王庆河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曾昭宝到梁园区调研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

    三陵台是梁园区境内一处风景秀丽的名胜古迹,为西周宋国宋戴公等三公王陵。为此,每隔三年都会有来自全世界的宋氏、戴氏宗亲等前来寻根谒祖。据了解,今年,商丘市将于10月中旬在三陵台举办世界戴氏宗亲恳亲大会。

  • 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

    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为后人保留了文明的现场,非常值得后人学习瞻仰。

  • 灵宝古枣林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0月23日,记者从河南省林业厅了解到,近日在第二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上,我省三门峡市灵宝川塬古枣林成功……

  • 河南世界文化遗产景点

    河南世界文化遗产景点

  • 6旬老人坚持8年为文化遗产“立传”

    唐湘鹏在外收集资料。中新网邵阳9月21日电 题:“独行侠”唐湘鹏:6旬老人坚持8年为文化遗产“立传”20日,唐湘鹏的妻子指着卧房被雨水浸泡脱落的墙壁,无奈地摇摇头说,有时候催老唐修修房屋,他总是说再等等。

  • 郑州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前列

    大批新文物点的发现,极大丰富了郑州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实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制作非遗主题文化长廊,让广大群众从视觉上感受认识非遗项目,从而支持、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

  • 郑州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前列

    郑州共计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万余处,是之前的7倍多。

  • 郑州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前列

    大批新文物点的发现,极大丰富了郑州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实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制作非遗主题文化长廊,让广大群众从视觉上感受认识非遗项目,从而支持、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

  • 陈平:全国每年申遗花费3亿

    25日,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做客“金沙讲坛”,讲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她透露,为了申遗,全国各个地方每年总共要花大约3亿元。

  • 2013中国文化遗产日·昭元影像艺术风尚之夜

    由郑州市文物局、郑州文庙、昭元企业携手郑州主流媒体及各界文化代表共同举办的一场“纪念、展现、致敬中国艺术文化”的盛会。以光绘美、以影造梦、以心呈爱、以唯真唯美的创意观点既为富有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中国献礼,更为今日之时尚郑州再添璀璨瑰丽之笔。这既是“回望”与“传承”,更是寄语未来“展望”与“探索”的分享,分享时光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爱与成长。今天我们把成长的华彩回馈于时光的恩宠。用影像记录——曾经现在、艺术经典。

  • 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准备就绪

    省辖市市长级干部丁世显参加会议,并向媒体发布目前我市主场城市活动筹备情况及主场城市活动的主要内容。自3月28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郑州)活动新闻发布会后,我市全面启动筹备工作。

  • 让公共博物馆到市场里闯闯

    让公共博物馆到市场里去闯闯,既能物尽其用,也能多元发展。眼下的关键,是把闯市场的规矩立起来,既要盘活商业化的“人气”,也不能丢了管理底线的“骨气”。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确山“打铁花”

    200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布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名录上,“确山铁花”名列其中。确山铁花又叫“打铁花”,是流传于河南省确山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曾在县城举办过两次“打铁花”晚会,

  • 唐河:文化遗产让精神文明绽放新花

    近年来,唐河不断实施传统文化整理工程,围绕历史文化脉络,收集整理楚、汉、唐、宋历史文化,加大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

  • 一双筷子与十多亿人的文化情感

    日前韩国首届筷子节圆满成功,中日韩三国专家在韩国举办研讨会,决定共同为筷子申遗。此举引发网民热议,有人觉得“很无聊”。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