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省内新闻 > 正文

“中国碗”盛上更多“河南粮”

2017年09月28日07:04  来源:河南日报

5034

  成垛的玉米让尉氏县农民笑开颜本报资料照片

  9月27日,在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的高标准粮田里,村民们和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一起查看套种的朝天椒长势。本报记者史长来摄

  本报记者李英华童浩麟高长岭刘红涛

  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要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察看小麦长势时的讲话。

  高大的玉米基本已经收割完毕,秸秆被均匀地粉碎并旋耕,重新回到大地的怀抱。一簇簇朝天椒高高地抬起脑袋,在秋雨的洗刷下,红得透亮。

  9月26日,在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粮田里,站在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伫立凝望的田地中,记者眼前一派火热的景象。

  “在习总书记关怀下,尉氏县建成高标准粮田48.9万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尉氏县副县长靳国营说,3年前他任张市镇党委书记,参加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市镇的调研座谈。

  3年来,河南狠抓农业生产,“中国碗”里的“河南粮”越来越多了。

  藏粮于地端稳饭碗

  “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指出。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为了国人的粮食安全,河南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藏粮于地。

  在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里,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来到一眼机井旁。“我们沈家村3200亩地,这样的机井有84眼,地埋管通到了地头,只要3天就能把全村耕地浇灌一遍。”石长锁说。

  以前浇地,村民一家齐上阵到地里来回奔忙,用拖拉机做动力抽水,浇灌一亩地成本得二三十块钱,费时费力费钱。高标准粮田建成后,机井里有了潜水泵,一刷电卡,水就哗哗流出来,浇灌一亩地只花四五块钱。

  “现在浇地更方便了,以前刷卡浇地,群众还得拖着水管在地里来回跑,现在手里拿着遥控器,300米外让开就开,让停就停,不用再跑到机井边上反复放水停水,浇地效率更高了。”石长锁说。

  3年前,尉氏县建有高标准粮田20多万亩;3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48.9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8.3万亩,实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当时参加座谈的还有尉氏县小陈乡乡长宋领安,他现在是尉氏县庄头镇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直鼓舞着我扎根基层,奉献为民。”宋领安说,小陈乡5万多亩耕地全部开发成了高标准粮田。“改造后的土地,一亩地小麦能多打100多斤,农民每年增收400块钱不成问题。”

  这样的高标准粮田,在河南越来越多。按照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到2020年,我省将在粮食生产核心区的95个县(市、区)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粮田,总粮食生产能力超过1300亿斤。截至今年7月,我省累计建设高标准粮田5622万亩,完成规划面积的88%。

  有高标准粮田支撑,河南粮食连年丰收,“中原粮仓”越筑越牢。今年夏粮总产达710.8亿斤,比上年增产15.5亿斤,创下历史新高,继续保持全国夏粮生产第一的地位,中国人的饭碗里盛上越来越多的“河南粮”。

  藏粮于技一年四熟

  “咱沈家村流转土地少,村民愿意自己种,主要是因为种地收入高,一亩地平均一年能收入4000多元。”石长锁说。

  在沈家村,不少农户在播种小麦时会预留一些空地,来年开春,在预留的背垄里,中间种一行西瓜,两边栽上辣椒。小麦收完,再种一季玉米,从而实现一年四熟。

  这种间作套种办法会不会让小麦减产?尉氏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朝英解释,这种技术让小麦的“边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分蘖充分,穗大粒多,透光好,籽粒饱满,不容易倒伏,病虫害发生率低,产量不减反增。

  “我们种的小麦品种大多是百农4199、周麦27,品种好,灌溉条件也明显改善,虽然是间作套种,这两年一亩地小麦也能打1200多斤,比以前多打100多斤。”石长锁说。

  “这种间作套种模式可以让农作物达到一年四熟,不仅保证了粮食产量,还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张朝英说。

  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到过的田地里,红艳艳的朝天椒十分喜人。“这种辣椒产量高,一棵能开十七八个杈,一个杈上能结十八九个辣椒。”沈家村村委会主任沈纪云说,这是属于山樱系列的朝天椒,一亩地能收干辣椒300斤到500斤,每斤干辣椒能卖5块多钱,一亩套种的辣椒平均能收入2000块钱。

  开封西瓜名气很大,产量也高,一亩地西瓜能收8000斤到1万斤。往年西瓜每斤批发两三毛钱,一亩地能挣2000多元,收入还算可观。“今年西瓜价格跌到每斤1毛多钱,但一亩地还是能落个1000多块钱。”沈纪云说。

  西瓜收获后,村民就种上玉米,由于种植面积少,一亩地只收四五百斤。“玉米不值钱了,大家自然种的少了,得想办法,看咋种地才能挣钱。”村民沈卫华说,他家有7亩苹果,每亩地能收入五六千元。

  种植业结构调整,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今年尉氏县秋粮播种78.4万亩,其中玉米65.8万亩,比去年减少9.6万亩,花生种植面积增加7.7万亩,达到38.4万亩。根据省农业厅统计,今年我省花生种植面积突破2000万亩。

  村里村外越来越美

  村民石文善的儿子在厦门务工,儿子的地由他照管着。

  玉米刚收完,赶上阴雨天气,石文善家楼上的顶棚下晾满了金黄的玉米棒子。“现在种地也简单,都有专业合作社帮忙,人家用机器把玉米收完送到院子里,每亩地收80元,不用我出力。”石文善说。

  咋把玉米从平地弄到楼顶?“村上有电动滑轮,借来安装在这个三脚架上,一摁开关,电动滑轮就能把玉米拉到楼顶。”石文善说。

  站在楼顶,可以看到村旁的果树园。“咱们村有果树100多亩,其中苹果树60多亩,还有桃树。一到春天,桃花盛开,村上美得很。”石长锁说,沈家村是开封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这几年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实不用到春天,沈家村的秋景也很迷人。村中道路都已硬化,路两侧的乔木、灌木和花草错落有致。在石文善家门口,几棵柿子树上的果实即将成熟,挤挤挨挨,微微泛着红晕。高大的乔木下,种植的是各种草花。

  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强力支持。仅在去年,尉氏县就争取农业项目资金和整合涉农资金1.3亿元,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6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3年来,尉氏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敢有丝毫懈怠,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做好‘三农’文章。”靳国营说。

  在沈卫华家门口,一簇簇鲜花盛开,明黄的雏菊在蒙蒙秋雨中摇曳,花朵浸润着雨水显得格外娇艳。“这花好看吧,种花种的是希望,就是希望我们村变得更美、更好。”沈卫华说。

  人物专访

  粮食王牌不能丢

  □本报记者刘红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调研期间,把脉国家粮食大计,对‘三农’事业给予面对面的指导,言也谆谆,情也切切。”9月25日,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小麦专家郭天财回忆3年前那个难忘的时刻,他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实地考察小麦长势的情景记忆犹新。

  郭天财说,当时中原大地麦浪滚滚、长势喜人,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仔细查看麦穗灌浆情况。

  得知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都很好,示范区可望增产几百万斤粮食时,总书记颇有兴致地捻起麦穗,高兴地说:“说起来,我们都是搞庄稼出身的,看到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村里人一样感到很欣慰。用咱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总书记‘三农’情结深厚,对农业科技也很熟悉,像‘间作套种’‘边行优势’‘提纯复壮’‘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等专业术语都是脱口而出,总书记也是‘三农’专家。”郭天财边回忆边对记者感慨。

  当得知全国平均每4个馒头就有1个是河南生产时,总书记风趣地说:“那全国每4碗面条也有1碗是河南生产的喽!”

  郭天财至今清楚记得,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要警钟长鸣,粮食生产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常抓不懈。

  “今年我省小麦面积、单产、总产创历史新高。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优四化’为抓手,去年选择8个试点县发展优质小麦,带动全省种植优质小麦600万亩,实现了优质优价农民增收。”郭天财介绍,再过一段就要秋播,今年我省将发展优质小麦1200万亩,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南粮”,盛更多“河南优质粮”。

  “河南小麦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总书记对河南粮食生产高度重视,寄予殷切期望。”郭天财表示,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将牢记总书记嘱托,确保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

  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童浩麟

  2014年5月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张市镇召开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时任小陈乡乡长的宋领安参加了座谈会,向总书记汇报了工作,聆听了总书记的教诲。

  “当时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9月26日,宋领安对记者说,座谈会开始后,看到大家有些紧张,总书记讲了自己在农村工作的趣事儿,用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话语,很快就缓解了大家的紧张情绪。大家结合自身实际畅所欲言,向总书记汇报工作,总书记不时插话询问了解情况,同大家一起讨论改进作风、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

  “总书记对农村工作非常关注,也非常熟悉了解基层。”宋领安说,乡镇工作涉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多个方面。在乡镇工作就要当“永久牌”干部,不当“飞鸽牌”干部,要接地气,沉得下来,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

  “三年多来,总书记的握手、总书记的笑容、总书记的嘱托,常萦绕于耳、铭记在心。总书记的讲话,是压力,更是动力。”宋领安说,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农业、关心基层、关爱干部,言传身教,指明方向,鼓舞士气,激励干劲。

  宋领安介绍,当年的小陈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目标,现在已全部完成,全乡5万多亩耕地已实现农业开发全覆盖,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改善了,农民种地积极性提高了,去地里干活走的是水泥路,浇地用的是一卡通,干活真方便,心中乐开花。2016年,小陈乡的财税收入比2014年翻了一番。

  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万里之船,成于罗盘。如今已是庄头镇党委书记的宋领安表示,从乡长到镇党委书记,从农业综合开发到建设开港经济区,可谓任重而道远,但心中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苦干实干,一定会让农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手记

  筑牢粮仓助农增收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尉氏县张市镇调研时指出,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3年来,当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想方设法助农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

  多年来,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粮食总产稳居全国前列,小麦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长期以来,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仅仅靠种粮难以提高收入。在稳步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我省正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优四化”为突破口,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提高农民收入。

  张市镇沈家村推行间作套种,实现一年四熟,小麦亩产量不降反增,种辣椒,种西瓜,发展桃、苹果等优质林果业,每亩地年收入4000多元,可以说是既筑牢了粮仓,又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

  尉氏县干部的拼劲韧劲是全省广大基层干部的缩影。3年来,河南党员干部牢记嘱托,服务“三农”,为中原大地丰收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谱写新的时代篇章。(高长岭刘红涛)

文章关键词:总书记;高长岭;庄头镇;穗粒数;河南农业大学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用镜头记录下殷殷嘱托

    河南日报推出的“牢记嘱托出彩中原”系列述评,站位高远、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中原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拓展中原出彩新境界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河南发展,对河南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多次到河南考察指导。

  •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促进当代国人把更多的文化自信、更生动的中国故事带到全世界面前,带入到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

  • 提高认识聚焦重点 确保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6月29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脱贫攻坚工作。陈润儿、王炯、翁杰明、赵素萍、任正晓、李亚、孔昌生、陶明伦、许甘露、马懿、穆为民出席会议,刘春良、王铁、史济春列席会议。

  • 与总书记议国是有何体会?上海团代表这样说

    昨天下午,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年参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的审议。“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上海长宁区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代表对总书记这句话印象深刻。

  • 与总书记议国是有何体会?

    昨天下午,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年参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的审议。“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上海长宁区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代表对总书记这句话印象深刻。

  •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 “虽然不经常去上海,我还是牵挂着上海!”

    两个多小时的审议,现场气氛热烈活泼,习近平总书记与基层一线代表徐小平、周振波同排就坐,认真聆听上海代表的审议发言,不时交流互动。民建市委副主委、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张兆安代表  孙跃明代表谈了加强农村基层治理问题。

  •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

      两个多小时的审议,现场气氛热烈活泼,习近平总书记与基层一线代表徐小平、周振波同排就坐,认真聆听上海代表的审议发言,不时交流互动。

  • 习近平总书记北京考察回访

    24、25日两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强调要立足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着眼精彩、非凡、卓越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规划设计部业务经理易巍:总书记的手特别温暖,说话特别亲切,比平时电视里看到的更加高大。

  • 新闻舆论工作|一年来,他们是如何践行总书记48字方针的?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乎旗帜道路,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 足迹2016 习近平和我们在一起

    刚刚过去的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七次赴各地考察调研,他用大量时间和各地各界人民深入接触。

  • 以人民为中心总书记民生情怀直抵人心

    12月21日下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召开,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冬季取暖、垃圾分类、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养老院的服务质量、住房问题、食品安全,这些民生实事在总书记心里,都是大事,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 河南学习贯彻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侧记

    虽然已经立冬,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却像一股暖流,振奋着河南广大新闻工作者。11月11日,我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郑州举行,现场气氛活跃,互动频频。

  • 网络媒体走转改:习总书记牵挂的老区如今变了样

    雷艳梅是于都县里出了名的水果“西施”,在于都的电商孵化基地提起她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中国网记者了解,作为含田村精准扶贫的特色项目,千亩蔬菜基地已经辐射带动30户贫困户参与种植、务工50多人,成为兴国县精准扶贫的“领头羊”。

  • 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绿色发展理念重大意义

    201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福祉,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 互联网发展肩负更大的责任

    习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不仅体现了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而且总书记的讲话……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