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常回家"有多难?小伙为回家让父母把自己告上法庭

2017年01月17日10:53  来源:法制日报

5034

  (原标题:为回家让父母把自己告上法庭 道德入法让司法机关面临“两难”境地)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得知河北唐山李新(化名)的一段遭遇,让人觉得既心酸又无奈。

  在异地工作的李新,已经两年多没能回家看望父母了。为了能回家看一眼,他不惜主动要求父母把自己告上法庭,成为被告,最终拿着法院的判决才请了假、回了家、看了爹妈。

  父母与子对簿公堂

  李新是家中的独子,大学毕业后,他在距离老家千里之外的浙江某地一家外企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由于是外企,公司里很多规定都很有自己国家的特色,比如,休假是按照其国内的法定假期来安排。

  这让李新很为难。由于当地到老家之间的交通还没有那么方便,路上单程就要花掉20多个小时,而公司又有很严格的请假制度,工作强度也很大,根本没办法长时间离岗,李新又不想丢了这份工作,就只能先放弃回家探亲。

  但是,时间越久,工作越忙,请假也越难。李新自己也没有想到,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没能有机会回家看父母。而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且行动不便,如果让他们长途跋涉20多个小时来看儿子,显然也有心无力。

  总不能为了看父母就丢了来之不易的工作啊?一时之间,李新陷入了纠结。此时,他无意中得知,2013年实施的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常回家看看”入法了!

  李新看到了一丝希望,他觉得既然这是法律的规定,那自己就有了法定回家看父母的义务。想来想去,他只得采取了一个“下策”,让父母去法院告自己,到时候,就可以拿着生效的判决去公司请假,按照公司的相关规定,这种法定事由就可以拿到假期。

  虽然很不情愿跟自己的儿子对簿公堂,但是最终思儿心切的老两口还是咬牙递交了一纸诉状,把儿子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判令儿子履行法定义务,回家看望自己。最终,法院判决李新每年应该回家看望父母不少于五天。拿到判决后,李新立刻向公司提出休假申请,最终如愿以偿。

  案子难判更难执行

  “这案子案情简单但其实很不好判。”唐山市高新区人民法院法官李国彪是当时主审这起官司的法官。直至今日,回想起这个案子的审理过程,他仍颇多感慨。“‘常回家看看’,到底什么是‘常’?该判多长时间看一次?如何认定没有进行精神赡养?这个标准各地的掌握完全不一样,整个国家层面也并没有任何明确的标准,所以判决结果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判一年回去看几天,有的判半年至少回去看一次。”

  而更大的问题是,判了之后如何执行,法院的执行部门看到这样的判决深感头大。

  李国彪告诉记者审理的另外一起类似案件,也是父母状告子女,要求定期回家探望,但是由于双方感情并不融洽,子女又在外地,执行效果就非常不好,赢了官司的父母也依旧无法见到他们,而执行法官又不可能奔赴外地强行带人回来履行判决。正因为如此,记者了解到,鉴于此类案件的执行难度很大,很多地方法院不得不内部达成共识,不让再判决此类案件,而是尽可能地通过诉前调解来解决问题。

  在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胡宏伟看来,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律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或者说是最起码的道德。道德入法,往往会出现执行问题,特别是在缺乏必要判定标准和量化指标时,法律的执行效果肯定会打折扣,出现具体诉讼时,常常不好判也不好执行。”

  完善精神慰藉标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96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已经明确,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人精神慰藉的义务。但是,精神慰藉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却一直都没有清晰界定,这也导致老年人关于精神慰藉的诉求常常遭遇困境。2013年7月1日,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对于“常回家看看”入法,社会评价褒贬不一,期望高低不同。

  那么,实践中易沦为一纸空文的“常回家看看”为何还要写入法律呢?

  “‘常回家看看’入法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落实子女对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的必然结果。”胡宏伟解释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开始由熟人社会进入半熟人社会,传统的社会道德传播方式和教育方式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有必要在部分问题上选择法律规范对道德进行托底。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常回家看看”,本质上是对老年人享有精神慰藉权利内容的解释。

  他同时指出,“常回家看看”应当坚持和完善。通过法律来解决道德问题,实际上,更多是看重法律的导向意义,“常回家看看”的意义正在于此。另外,他建议,未来我国可以借鉴部分欧洲国家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判断和衡量赡养人精神慰藉义务的标准。“该法条如果执行得好,法律会强化道德、支撑道德。”胡宏伟说。

文章关键词:常回家看看;父母文化程度;上法庭;老年人权益;精神慰藉 责编:李娅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世界上再美的风景 都不及回家的那段路

    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回家吧,幸福,幸福能抱一抱父母;——《常回家看看》  如果说生命像一段旅程,所有曾发生的都只是风景,最重要的是与你同车,坐在旁边的人。

  • 《常回家看看》歌手陈红与富商老公离婚

    2001年,陈红在事业的高峰期选择隐退,与北京亚之杰的董事长李军低调完婚,一年后儿子达达出生。目前陈红正在忙于纪念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大型纪录片的拍摄,并再次担纲总导演和总制片。

  • 常回家看看入法两月调查

    94岁的钟志芳老人已经在养老院生活了三年,有六个子女,其中两个在云南昆明和湖北,有四个在重庆,保持着各自来探望的频率。对于国家倡导的“常回家看看”,老人很宽容:“他们都老大不小了,来看我一次也不容易,我一点不怪他们。

  • “常回家看看”入法引质疑 父母叹不舍控告孩子

    “常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赵迎晨在杭州一家私企工作,谈及“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赵迎晨很是感慨,“即使法律不这样规定,我也会想方设法回家看望老人。

  • 我国首例精神赡养案落锤

    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正式施行,该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写入条文。在今天审理的案件中,原告储某是77岁高龄的老太,被告马某、朱某则是她的女儿、女婿。

  • 子女“常回家看看”

  • 以配套制度助子女常回家看看

    在新形势下要“保障老年人权益”,除了从道德层面提倡子女尽孝之外,更应以立法规范和强调政府责任和单位责任。

  • "常回家看看"入法贵在倡导

    一部关系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近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将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慰藉条款写入草案。

  • 如何让"常回家看看"更可行

    “接待就是生产力”,近日,一则甘肃省天水市接待办公室的标语在网上热传,引发网友的围观和热议。(见6月27日《京华时报》)  将“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让法律的刚性弥补子女的“惰性”,有助于扭转社会上存在的物质赡养有余而精神赡养不足的不良倾向,有利于营造孝敬老人、家庭和谐的社会氛围。

  • “常回家看看”入法多年被指不中用 面临落地难尴尬

    1月13日,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幕正式拉开。

  • 《星星》落幕 网友:都教授常回家看看

    在结局中,尽管都教授回到了千颂伊身边,但在虫洞效应影响下,他会突然消失。当都敏俊出现在千颂伊面前时,两人情不自禁相拥亲吻,这时,凝固的时间终于恢复。之后,都敏俊又出现在千颂伊身边,但很快又消失了。

  • 河南首例“常回家看看”赡养案在中牟开审

    庭上双方险些打了起来老人:儿子不带母亲去看病儿子:每次见面,父亲对他非打即骂法官:应当在精神上多关心老人 ”  付晓东希望通过今天的庭审,梁某能够好好领悟一下,从现在开始,从内心真正孝敬他们的父母。

  • 专家回应常回家条款:可常问候但不少人仍做不到

    立法专家回应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常回家看看”条款争议———  用人单位有责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探亲休假制度也是“常回家看看”条款的应有之意。社会上对“不常回家看看怎么处罚”的疑问,实际上是把法律条款的可操作性与可诉性、可制裁性两个概念混淆了。

  • 新老年法实施“常回家看看”写入法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今日起正式实施。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 四川7旬老人状告4名子女 要求他们常回家看看

    就在重阳节前一周,彭州法院丹景山法庭在田坝中审理了一起赡养纠纷,73岁老母亲状告两儿两女,要求按月给予口粮。而巡回法庭下乡审理赡养纠纷,恰恰发挥了双重作用,这样的司法实践创新其实可以更多点。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