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省内新闻 > 正文

专访武国定:撤县设区,郑许融城…许昌市将有N多大动作

2017年01月18日12:40  来源:映象网-猛犸新闻

5034

  提到许昌,不少人的感觉都是这几年发展很快,目前许昌经济实力已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焦作市在去年发起了“近学许昌、远学扬州”活动,并定下了反超许昌的目标。许昌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秘诀是啥,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又给自己定下了怎样的“小目标”?在我省十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推进郑许融合发展”,处于中原城市群中心位置的许昌又将如何“推进郑许融合发展”呢?……在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期间,河南广电全媒体就上述问题对省人大代表、许昌市委书记武国定进行了专访。

  【1】“十二五”时期许昌经济增速全省第一 到底有啥秘诀

  记者:去年许昌市的生产总值达到了2300亿元,居全省第4位,而在“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1.2%,增速也是稳居全省第1位。想请问武书记,在您看来许昌经济快速发展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武国定:“十二五”时期是许昌的快速发展期,截止2016年底,许昌市人口总量在全省居第11位,国土面积居第13位,但GDP总量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3位、利润居全省第2位,出口居全省第2位,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许昌的经济之所以取得如此之快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以下三点:

  一是得益于有一个优良的政治生态。许昌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营造了风清气正的优良政治生态,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2015年全省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考核中荣获省辖市第1名,得到了中央巡视组、中央环保督查组、国务院督导组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一致肯定和点赞。

  二是得益于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咬定发展不放松,把做大做强产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调结构、转方式。特别是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拉高标杆,做强产业,两手发力,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瞄准沿海发达地区,学习先进、找准差距,拉高标杆、持续求进,坚持一手抓民营经济、一手抓招商引资,持续提升许昌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更快更高质量发展。

  三是得益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务环境更加廉洁高效。通过推进简政放权,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至98项,全省最少;通过主动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做到了“院内的事企业干,院外的事政府办”;通过出台实施中国制造2025许昌行动纲要等7个行动计划,为加快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2016年《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中,许昌市经济发展环境指数、行政效能环境指数、法治环境指数均居全省第1位。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宜业。近年来,通过开展城市创建,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完善城市功能,许昌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国家森林城、全国绿化模范城、全国金融生态市等称号,特别是成功打造了全长82公里的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被网民推选为全省“最美城市”。

  【2】经济总量80%是民营 成全省民营经济最活跃地区

  记者:许昌经济实力目前坐四望三(郑洛宛之后),许昌是不是有这样的雄心,进入三甲。我们了解到,许昌的优势是民营经济,能不能谈谈许昌是怎么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

  武国定:许昌是全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稳定在80%以上,民营企业达到3.7万家,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全部就业人数的70%。特别是去年底森源集团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黄河、众品突破200亿元,鑫金汇突破150亿元,瑞贝卡集团突破100亿元,百亿元以上民营企业达到5家;4家企业入围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占全省入围企业总数的1/3,9家企业入围全省民营企业百强,其中3家跻身前10名;去年前11个月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位居全省第2位、第3位,90%以上都来自民营企业。尤其是在去年民间投资断崖式下降的情况,许昌的民间投资逆势上扬,全年完成民间投资超过2000亿元,增长14.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92%,其中民间工业投资增长33%,居全省第1位。可以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扩大投资的重要主体、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2015年9月24日,李克强总理视察许昌时称赞“你们这里就像当年的温州,到处迸发着创新的活力”,希望许昌“真正成为创新型城市,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土,成为中原崛起的领头雁之一。”许昌民营经济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民营经济是环境经济,环境好才能发展好。许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始终把营造良好环境摆上重要位置,实行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市县两级领导每人联系1家重点企业和1家困难企业,每月现场办公,帮助破解难题。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经过10次“瘦身”,行政审批事项全省最少。从去年开始,又把民营经济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体系,做到该减的一减到底、该给的坚决给够,在全市上下营造了重视民营、支持民营、发展民营的浓厚氛围。

  二是有一套完善的培育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许昌行动纲要、“互联网 ”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计划、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计划、企业家队伍培养“十百千”行动计划和英才计划7个行动计划,在政策上集中各类资源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有力促进了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三是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近年来,许昌先后涌现出像森源集团的楚金甫、瑞贝卡集团的郑有全、黄河集团的乔秋生、众品集团的朱献福等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他们不但视野宽阔,而且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永不满足、不懈追求,特别是在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深谋远虑、科学规划,让企业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发展活力。

  四是有一个亲清的政商关系。在民营经济发展上,许昌党员干部和企业家始终牢记“亲”“清”二字,不搞利益输送,不搞权钱交易,保持了良好的政商关系。各级党员干部立足职能,积极服务企业发展,定期沟通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做到了重视企业家、尊重企业家、服务企业家、依靠企业家;企业家始终相信政府、依靠政府,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讲诚信,不断落地新的项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发展作出了贡献。

  【3】许昌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 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记者:我们留意到,最近一段时间里,焦作市“近学许昌、远学扬州”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焦作给自己定下来一个“小目标”,就是要重新超越许昌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咱们许昌给自己定的下一个“小目标”是什么呢?

  武国定: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在全面总结工作、科学分析形势基础上,市七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两高一率先”的发展目标,即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主要人均指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了今后五年“一极两区四基地”的发展定位,其中,“一极”即中原城市群重要增长极,“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创业创新示范区,“四基地”即先进制造业基地、临空经济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生态健康养生基地。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五个更”:一是综合实力更强,工业化基本实现,自主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形成,城镇化率和质量大幅提升,综合实力在全省全国位次进一步前移。二是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18年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2020年进入全省前列,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三是生态环境更优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许昌全面展现。四是治理体系更完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五是政治生态更清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风清气正的优良政治生态持续巩固提升。

  【4】从“干渴之城”到“北方水城” 清水绕城成全省“最美城市”

  记者:我们留意到,近期,河南省18个市、陕西省部分城市和厅局纷纷莅临许昌,就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进行考察。而两次考察的重点之一都有许昌的水系建设。近年来,尤其是在“十二五”时期,许昌市委、市政府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治水”,为什么许昌会如此重视这项工作,又是如何进行治水的,目前呈现出的效果如何,又给许昌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武国定:许昌市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10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十分之一,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并存。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生活、粮食生产、企业发展、生态建设用水问题日益突显,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许昌紧紧抓住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机遇,统筹推进引水、聚水、活水、保水,圆了几代人的兴水之梦,提高了发展质量效益。

  一是抓住重大机遇,引水。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向北京通水的重大机遇,每年为我市增加2.26亿立方水资源。我们把南水北调引来的水用作全市城乡居民饮用水,把原来饮用的汝河水置换出来,引入城区作为生态用水,同时综合利用每天8万吨的再生水,解决了水从哪里来的问题。

  二是树立科学理念,聚水。贯彻建设海绵城市、生态水城的理念,按照“蓄住天上水、拦住过境水、北引黄河水、南调丹江水、保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的总体思路,综合利用水资源,着力实现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三是精心规划实施,活水。我们在水利部的指导下,聘请国内一流的同济大学规划团队编制水系建设规划,把城市82公里长的3条河流和5个湖泊全部连通,统一改造和打造,“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如期实现。现在主城区不但有1000多万方的水,而且每天有2个流量的水在潺潺流动,实现了“清水绕城”的目标。

  四是完善管护机制,保水。市委、市政府将“中心城区河湖水系建设管护”列为2016年十件民生实事之首,市人大将加强河湖水系管护列为2016年人大1号议案,成立许昌市河湖水系水源调度中心,建立水体管护河湖长制、领导分包负责制和日常巡查制三级管理体制,制定《关闭城市规划区自备井工作实施方案》,关闭城市规划区内的683眼自备井。水系治理收到良好成效,全市呈现出“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曹魏故都水利风景区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许昌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被作为“许昌模式”在全国推广。

  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一是厚植了生态优势,浅层地下水回升2.6米,地下水漏斗区逐步修复,市区空气湿度明显增加、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河道生态功能逐渐恢复,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在全省“十二五”期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排名第一。二是带动了产业发展。水系工程建成之后,我们在护城河上开通了水上巴士,在清潩河上开通了豪华游艇,在鹤鸣湖上打造了亚洲最大的水幕电影,拉动了旅游消费,受到了群众的普遍好评。当前,我们正在秋湖建设豫南最大的水上游乐园,进一步发挥水系的综合效益。三是提升了城市形象。水系建设提高了群众生活品质、改善了生活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向许昌汇聚,众多投资企业前来洽谈合作事项,阿里巴巴集团、碧桂园、恒大集团、万达、中兴、天津医药等著名企业纷纷来许投资考察、洽谈项目。

  【5】推进“郑许融合发展” 许昌将使出N多“大招”

  记者:在省十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推进郑许融合发展”,近几年来,开封、新乡等地都在积极推进与郑州的融合发展,在您看来,许昌与郑州融合发展的优势在哪?

  武国定:推进郑许融合发展,是许昌历届班子和全市人民的共同期望。省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郑新、郑许、郑焦融合发展,建设组合型大都市地区,提升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的部署。这既为许昌加快与郑州的一体化建设明确了重点,也为许昌在“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中走在前列指明了方向。

  总体上看,在推进郑许融合发展上,许昌有以下四个突出优势:一是自然条件好,郑许之间大部分为平原,既没有江河障碍,也没有山脉阻隔,开发建设成本较低,融合发展自然禀赋优越。二是承载能力足。在国家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郑州市中心城区、新郑市全域和许昌市中心城区、许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及许昌县、长葛市全域均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国家赋予了郑许融合发展的充足空间。三是交通区位优。许昌距郑州80公里,距离郑州国际机场50公里,与许昌边界相连。京广铁路、京广高铁和规划建设的郑万高铁、郑合高铁形成了连接郑许的“四纵”铁路线,京港澳高速、郑尧高速、机西高速、永登高速形成了连接郑许的“四纵”高速公路线,新107国道、许昌至机场快速通道形成了连接郑许的客货快速通道,许昌东站、郑州新郑机场许昌异地航站楼、许昌汽车客运站形成了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服务的空铁联运南枢纽。四是综合实力强。郑州市和许昌市经济总量分居全省第1位和第4位,两市生产总值之和超过全省的四分之一,我市至郑州80公里的带状区域内,新郑是全国百强县,长葛是全国工业百强县,大周、和尚桥、龙湖等乡镇是全省百强乡镇,布局了16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其中全省5个三星级以上的省级产业集聚区有4个在该区域内,我们正在规划建设的中医药产业园、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中德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都在这一区域之中。

  记者:在推进郑许融合发展上,许昌是如何谋划的?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武国定:前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省政府制定实施《关于建设郑州大都市区的指导意见》,把许昌列入郑州大都市区次中心城市,明确提出推动郑许融合发展、建设许港产业带等部署,这为许昌未来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下一步,许昌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推进郑许融合发展作为发展的大战略,按照“依托郑州、对接空港、发挥优势、错位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功能互补、交通一体、产业对接、平台共享、生态共建”,主动融入郑州大都市区,把许昌打造成为郑州大都市区的靓丽“南大门”。一是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郑许融合发展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在今年市委经济工作会上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推进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二是科学规划布局。高标准完成郑许融合发展战略规划、郑许融合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许港产业带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研究编制郑许融合发展交通专项规划,突出做好许东新城、中德产业园、高铁北组团等关键节点规划,统筹做好生态布局规划,为郑许融合发展顺利实施奠定基础。三是实施精准对接。加强功能对接,提升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加快中心城市区划调整,强化交通和枢纽支撑,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快人口和要素集聚,主动承担大都市区部分核心功能,强化长葛新兴增长中心支撑,推动禹州、鄢陵、襄城组团城市提质发展,培育新兴增长区域;加强交通对接,加快推进郑万、郑合高铁、许港快速通道、G107改建、忠武大道北延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尽快开工建设郑许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形成郑许之间立体快捷交通网络;加强产业对接,加快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等项目建设,积极在许港产业带布局建设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加强生态对接,充分发挥许昌生态优势,加快推进鄢陵生态健康养生基地、中原花木博览园5A级景区综合服务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打造郑州“南花园”;加强平台对接,深化交流合作,积极与郑州共享共用各类口岸、保税物流区等,借助郑州平台,推动我市工作加快发展。四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了由我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的郑许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改委,负责加强与省政府相关协调机构和省发改委的汇报对接,建立健全与郑州、港区的沟通联络机制,及时研究协调郑许融合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郑许融合功能对接、产业对接、交通对接、生态对接、平台对接专项工作小组,加强与省直对口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试点等方面的支持。

  【6】许昌县撤县设区已获国务院批复 许昌市将彻底结束许昌一市一区的历史

  记者: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等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而撤县设区有利于提高城市化率,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撤县设区被视作促进地方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 最近,许昌县撤县设区已获国务院批复,请问武书记,撤县设区对许昌有何影响,以及为未来许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打算。

  武国定:许昌是全国地级市中市辖区面积最小的城市,只有一个市辖区,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41万人,严重制约许昌市发展。我们把许昌县撤县设区工作作为2016年着力办好的40件大事之首来推进,成立组织,研究政策,加强对接,紧盯不放,争取到了上级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2016年11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撤销许昌县设立建安区,彻底结束了许昌一市一区的历史,结束了许昌市县同名的历史,结束了许昌市辖区面积全国最小、与经济实力在全省靠前位次不相匹配的历史。撤县设区之后,许昌市辖区面积由现在的97平方公里增加到109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2%,市辖区人口由现在的41万人增加到130.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为许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们正在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撤县设区工作,计划将于近期正式更名挂牌。

  借助许昌县撤县设区的契机,围绕加快城市化进程,我们将着力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构建“一中心四组团”发展格局。一是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重点推进“一带双轴八片区九中心十工程”开发建设,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五城联创”,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力争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20万人左右。二是加快县(市)城区建设。抓住五个县(市)全部纳入百城提质工程试点机遇,认真落实城市发展“1 5”PPP项目合作协议,加快推进综合交通、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多地谋划包装项目,不断扩大融资规模;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三年计划,抓好今年总投资310亿元的44个棚改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投资155亿元;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文明城、园林城“三城联创”,建设全省最美县城。三是着力建设特色小镇。以神垕、大周、陈化店、五女店4个全省首批重点示范镇建设为示范引领,以优势产业为依托,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同时,重点在许鄢快速通道两侧、许昌县北海附近和清潩河两侧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四是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抓住国家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机遇,坚持“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加快完善户籍改革、农村“三权”、社会保障等户籍人口城镇化“1 6”配套政策体系,解除转移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村转移人口“进的来、留得住、过得好”;对符合标准、条件成熟的,实行乡改镇、镇改办、村改居,不断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7】许昌将加快曹魏古城等开发建设 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记者:文化是根,文化是魂。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省十次党代会上提出河南将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我们都知道,许昌是三国文化之乡,这些年一直在努力将三国文化打造成许昌的城市名片,在接下来,许昌在文化发展上,还有哪些大动作?

  武国定:许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远古称许地、西周为许国、秦时置许县,素有“魏都、花都、钧都、药都、烟都”和“三国文化之乡、陶瓷文化之乡、蜡梅文化之乡、烟草文化之乡”的“五都四乡”之美誉。立足许昌文化发展优势,围绕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目标,在市七次党代会上,我们作出了“建设中原文化强市”的部署,着力抓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正在研究制定《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实施意见》,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许昌风貌、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建设中原文化强市。

  二是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对三国文化、根亲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开发利用,注重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力争2020年前成功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是打造三大龙头、擦亮三张名片。在中心城区,抓好以曹魏古城为核心的三国文化龙头基地,加快曹魏古城、三国文化产业园等开发建设,进一步擦亮“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名片;在禹州市神垕镇,大力推进古镇保护开发,建设以钧瓷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商业街(区),着力擦亮“神垕古镇体验之旅”名片;在鄢陵县,推动生态休闲产业、花木产业、健康养生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养生基地、长寿之乡”,进一步擦亮“宜居花城休闲之旅”名片。

  四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去年,我市以钧瓷、发制品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GDP比重的5.7%,总量居全省第2位。下一步,坚持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并重、国有文化产业与民营文化产业并进、规模扩张与产业升级并举,优化布局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发展钧瓷、工艺发制品、传媒创意等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五是大力弘扬许昌精神。弘扬以“诚信、包容、开放、创新”为核心的许昌精神,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市人民的文明素养。

  六是着力建设“书香许昌”。新建o2o社区体验书店,开设爱心“读书角”,举办“曹魏古城?书香许昌”读书节和广场书市,“十三五”期间完成100台电子图书借阅机建设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8】发挥品牌优势 许昌将积极打造“中原花都”“中原药都”“中原烟都”

  记者:河南不仅是文化大省,还是农业大省,而咱们许昌也一样,除了厚重的文化,鄢陵的花卉、禹州的中药材、襄城县的烟叶也都名声在外,在今后的发展中,又有哪些发展规划呢?

  武国定: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目标,许昌认真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从发展大宗普通农产品向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瓜果“四优”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建好五个基地:

  一是建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坚持“保粮”和“增效”并重,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3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要达到100万亩以上,打造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销专用,实现优质优价。

  二是建好优质花木生产基地。依托鄢陵花木优势,积极扩大花木生产规模,2020年花木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同时,大力发展鲜切花、“花木 ”相关产业,加快转型提质发展,打造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和销售集散地。

  三是建好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依托森源本草中药材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突出建基地、扩规模、创品牌、增效益,努力将中药材市场打造成国家级重点市场,经营规模超过300亿元。同时,积极推进总投资40亿元的中国(许昌)中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

  四是建好优质烟叶生产基地。重点在禹州市、许昌县、襄城县三地交界区域和汝河、颍河流域,建设集科技引领、现代种植、绿色生态于一体的高标准千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田,推进烟草种植布局调整和品质提升,打造许昌烟叶“金色产业带”。

  五是建好优质蔬菜生产基地。许昌常年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100万亩,是供港蔬菜基地。天和农业在全省第一家建立了自己的生产质量控制与产品追溯体系,实现了优质蔬菜免检向港澳出口。峰辉盛世农业公司不仅向港澳供应蔬菜,还通过航空物流把蔬菜卖到了西欧。下一步,要充分依托这些企业,进一步形成龙头带动作用,加快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同时,充分发挥许昌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优势,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中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园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都市农业园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等休闲农业新业态,为郑州及周边城市市民提供独具许昌特色的生活居住、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健康养老“目的地”,真正把许昌打造成为郑州的“南花园”。

文章关键词:郑许,大招,保税物流,组团城市,省发改委 责编:王嘉懿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